農民喊賠,倉庫爆滿,企業叫虧 破局玉米臨儲亂象
實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政策,本為惠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設。但因怪象叢生、產業鏈扭曲而遭叫停,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但補貼細則遲遲未出臺,讓農民對價格下滑、企業對政策穩定性產生新的擔憂。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倩 向凱
2011年,山東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辦事處農民在晾曬玉米。國家優惠的臨儲政策一度提高農民種植熱情,但亦造成了各種怪象。
實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政策,本為惠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設。但因怪象叢生、產業鏈扭曲而遭叫停,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但補貼細則遲遲未出臺,讓農民對價格下滑、企業對政策穩定性產生新的擔憂。
“今年還能種玉米嗎?如果不能種,你給說說,還能種啥?”最近一個月,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佟屏亞陸續接到多個農戶的電話。東三省素來是國內玉米的主產區,可是今年春播季已近尾聲,這片玉米黃金帶卻彌漫著迷茫和無助——
往年農民的內心并不如此慌張。市場上賣不掉的玉米,國家按臨時收儲價格托底收購。不過,臨儲價與市場價接近,甚至高于市場價。農民賣玉米的首選,自然只剩下國儲庫。
從2014年到2015年,90%的玉米都進了臨儲。目前,國內玉米庫存總量達到了創紀錄的2.5億噸。“理論上說,即使這一季不種,玉米也夠用了。”中國玉米網總經理王寶全說。
一邊是農民積極種植、玉米“擠爆”倉庫,另一邊卻是加工企業原料吃緊、關門停產,產業鏈上下全線焦灼。
5月1日,2015-2016年度玉米臨儲收購結束。與此同時,實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臨儲政策也正式終結,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也被外界解讀為,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正式啟動。
這項原本意在惠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被緊急叫停,正是沖著破局玉米產業之困而來。
種什么?
今年春天,吉林省公主嶺市的種植戶劉川根格外糾結。三坰地(1坰=10畝)的玉米種子和化肥早已備好,可3月28日,他卻等來了“晴天霹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召開媒體通氣會,正式宣布:2015-2016年度臨儲收購結束后,將取消東北四省區的臨儲玉米收購政策,轉而實施種植補貼政策。
在國家發改委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媒體通氣會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將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三個核心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價格你沒法擔心,到時候多少錢都得賣。”雖口口聲聲說著擔心也沒用,但劉川根心里對玉米價格的不安絲毫未減。按照公主嶺2015年的玉米行情,刨去多余的水分和雜質,質量最好的玉米能賣9毛多。劉川根不知從哪聽到風聲,臨儲取消后,玉米可能跌到7毛5。
以一坰地產糧8噸計算,三坰地的總收入為3.6萬元。包地成本8000元/坰,加上化肥、農具、種子,每坰地的總成本約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