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解決了代耕農問題,就該得諾貝爾獎” 珠海出臺代耕農政策周年考
從代耕農角度出發,入農業戶口是首選。而從政府解決代耕農入戶問題的初衷出發,入非農業戶口的實際操作性更強,因為這不僅僅是代耕農的問題,更是當地農民的問題。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丁捷
在珠海西部的土地上也有這樣一批人,對于促進珠海的農業發展,避免大量耕地荒蕪,這些代耕農做出過不可爭議的貢獻。
珠海市《關于解決我市代耕農問題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出臺將滿周年。作為廣東省第一個出臺文件解決代耕農問題的城市,這項政策甫一出臺即被外界解讀為代耕農多年身份尷尬的終結者。
珠?;鶎痈刹繉Α吨笇б庖姟穲笠院裢?,“它最大的亮點在于吸收符合條件的代耕農加入珠海非農業戶口,同時把代耕農納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從解決代耕農身份尷尬的角度看,《指導意見》似乎解了代耕農燃眉之急。
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向安強認為,此舉邁出了解決代耕農問題的關鍵一步,解決了部分代耕農的戶口問題,使代耕農的利益訴求和權益保障有了政策依據。
“即便如此,這也不可能徹底解決代耕農的所有問題。”向安強說,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天壤之別,代耕農入非農業戶口本身是一個折中方案。代耕農入戶后融入當地僅靠一紙公文不僅困難重重,而且有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潛規則”
鮑國洪正在經歷十幾年村委會主任生涯的最大難題。為了珠海市斗門區井岸鎮西埔村代耕農入戶的事情,他記不清找村民代表談判了多少次。
和珠三角眾多吸納代耕農的村莊相比,西埔村顯得相當另類。除了本村四千多戶籍人口,這個高度工業化的村莊還有四萬八千常住外來人口。2015年6月,珠海市政府印發《指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