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代耕農:送不走的“客人”
“我們想趕他們走,沒有文件支持;想按本地人的政策對他們,也沒有文件支持。一群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走到哪里都像在流浪?!?/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朱小溪
由于種種原因,代耕農的戶口、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的生活,“代耕農”成了錯綜復雜的遺留問題。
編者按:代耕農,一個生活在珠三角城鄉邊緣的農民群體。為了擺脫世代貧困,他們別離故土,遠赴他鄉擇地而居。代繳公糧、服務當地,養活自己,代耕農通過近一代人的努力仍無法解決他們入戶及融入當地等問題。
在佛山陽城村,有三百多名代耕農進退兩難。而在珠海,當地政府正嘗試通過入非農業戶口的方法解決代耕農的身份問題。
無論所有問題是否終將被完美解決,能為這個20萬人的群體切身利益考慮而出臺政策文件的做法,是值得鼓勵的。
“我們想趕他們走,沒有文件支持;想按本地人的政策對他們,也沒有文件支持。一群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走到哪里都像在流浪。”
對貧困深入骨髓的恐懼讓清遠大里村人倔強起來,他們在佛山并不富庶的沙地上建起了一個跟老家同名但是新的陽城村。二十五年過后,他們正遭遇進退兩難——進不了城,也回不去故鄉的現實尷尬。
時間仿佛停滯了。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陽城村,一切都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樣子:石棉瓦做的房頂、垛成堆的干柴、房梁亂掛的電線。居住在這里的村民2005年才通自來水,1999年才用上電。
這里是清遠市陽山縣三百多名代耕農在佛山的家。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與珠三角農村基層組織或農戶簽訂代耕合同或口頭商定代耕協議,進行代耕土地及承包種養活動的外地戶籍農民,被稱為“代耕農”。
據師從社會學泰斗費孝通的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麻國慶估算,目前代耕農在珠三角地區,總人數超過20萬人。
1991年年底,清遠陽山縣陽城鎮大里村三百多戶山民拖家帶口來到龍眼園村,在松軟的沙地上建起陽城村,這個簡陋的村落成為他們擺脫貧困的烏托邦。
替人家交公糧的外地人
7歲的陳康(化名)坐在地上,仰頭焦急地看著正在抽煙的馮東成。煙抽完了,馮東成扔掉煙頭,坐在原地繼續與人聊天。陳康像一只安靜的貓,沒聲響地爬到馮東成腳邊,撿起煙頭就跑。
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掐住煙頭,模仿馮東成的樣子抽起煙來,吐氣吐得吱吱作響。大人罵他,他無動于衷,直到抽得只剩濾嘴才罷休。馮東成哈哈大笑,&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