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的中國式導學關系:學術“老板”與科研“民工”

導師當“老板”,本不是問題。導師制源于歐洲,以科研、論文為主要任務;老板制源于美國,強調課程學習和資格考試。而在中國,師生關系似乎走上了一條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道路”,和兩者均有相似之處,卻缺乏與之匹配的法律、制度保障。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劉斌 實習生 向凱

(農健/圖)

導師當“老板”,本不是問題。導師制源于歐洲,以科研、論文為主要任務;老板制源于美國,強調課程學習和資格考試。而在中國,師生關系似乎走上了一條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道路”,和兩者均有相似之處,卻缺乏與之匹配的法律、制度保障。

如果類似事件發生在德國,學生與導師“老板”很可能簽訂了明確的工作合同,這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但在中國,最大的難題是,他們很可能根本沒有合同,薪酬、健康乃至基本的人身安全就缺乏保障了。

2016年5月23日,位于青浦區的上海焦耳蠟業有限公司發生爆炸,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14級研究生李鵬不幸遇難。官方通報確認,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正是李鵬的研究生導師張建雨。

在許多高校,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常被戲稱為“老板”與“民工”。早在2003年,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的學生就對該校1609名在讀研究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認為師生關系屬于“純學術研究型”的占到33.7%,屬于“老板雇員型”的27.8%,“平等朋友型”的17.7%,“父母子女型”的9.2%,“其他類型”0.6%。

盡管這些年來,研究生與導師的沖突屢有發生,但認可“老板雇員型”的比例,恐怕有增無減。

“讀研不就是為了給導師做課題嗎”

在中國的高校內,除了正常的上課、實驗、寫論文、泡圖書館,研究生們可能承擔著各式各樣的工作。

這些工作的學術含金量和公共影響力良莠不齊。重要的,一名社科類碩士生可以參與國家法律、政策的起草、制定;不重要的,一名理工科博士生要在整整三個月的酷暑中,焊接無數塊完全相同的電路板。

從導師的角度看,這些工作很難做到公私分明。于公,學生們能夠參與撰寫全國性的學科教材、承辦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與頂尖的大師多有接觸;于私,有些學生還要打理導師的個人博客、郵箱,處理瑣碎的課題賬目,甚至尋找、積攢用以報銷的圖書、交通、辦公用品發票。

諸項工作中數量最多、分量最重的,無疑是在科研的名義下接項目、做課題。導師通過自身人脈資源、學術影響力“拉活”,學生利用在校學習的時間、精力“打工”。

目前,高校導師承擔的課題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教育系統內部層層下達的科研任務,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稱為“縱向課題”;一種是由某些政府部門或企業委托的“橫向課題”,旨在產品研發、技術攻關、政策建言等,經費也來自相應的委托方。

“一般來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