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復名徽州大討論 更多的博弈在改名之外
“徽州復名實際上就是一場新的改革行為。哪有改革沒有成本的呢?”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今天在徽州改名討論中,“一些媒體朋友和文化界朋友批評不用徽州名稱是沒有文化的愚蠢表現,是失之公允的,他們沒有認真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態”。
當時絕大多數人都同意起名為“黃山市”而不是徽州市,這和時代環境有關。
以前在黃山市,“徽州”還是敏感詞。1998年,《人民日報》發表《可惜從此無徽州》時,黃山市政府還曾致函人民日報報社,說文章“在社會上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觀點也是有違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黃山發展的批復和要求的”。
“徽州復名實際上就是一場新的改革行為。哪有改革沒有成本的呢?”
多年來,在安徽黃山市,路牌被迫打上了許多括號:黃山市(屯溪)、黃山區(太平)和黃山風景區。對游客而言,黃山風景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黃山。不得已,旅行社將三者的區別寫進了“游客須知”。
這一切的尷尬,都源自1988年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當時確定了這三個基本相同的地名,黃山市、黃山區和黃山風景區,其中黃山市是代指整個地級市的范圍,而黃山區則特指以前的太平縣地區。
其實,黃山市并非沒有自己的名字,在1911年前的790年間,作為州府名,徽州這一名稱一直沒有變更過。
近千年的命名戛然而止,轉眼已經近三十年了。這期間,要求黃山復名徽州的呼聲從未間斷。近一個月來,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徽州復名的討論進入了另一個高潮。
更多的博弈在改名之外,山之南與山之北,同一座黃山,不同的方向。
“割地”成就的小黃山市
1979年夏,鄧小平同志在安徽省委第—書記萬里陪同下視察了黃山,后來發表了被認為拉開了中國現代旅游業發展大幕的“黃山講話”。
講話中,鄧小平對陪同的安徽省委及徽州地委領導提出要求,“黃山是發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們發財的地方。你們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
為了落實鄧小平指示,安徽省委立即在黃山召開常委會議,研究了貫徹落實措施,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把原隸屬于安徽省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局管轄的黃山管理處,改為安徽省黃山管理局,直屬省人民政府領導。
黃山管理局的成立給黃山旅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這種體制機制能調配的資源依舊有限”,黃山管理局原副局長崔之康說,比如每年的旅游旺季,隨時需要大量的季節性臨時工,按規定用工要有計劃,經過審批方可使用。
在計劃經濟年代,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就拿游客的餐飲來說,糧、油、肉、蛋、豆制品以及燃料都要有計劃,否則就沒有供應,“但黃山可不能讓游客帶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