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題海戰術”下的高校生態
我們的制度為了防止一部分人“懶”,卻讓所有人都陷于“急”,怕終是“無成”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周月明
我們的制度為了防止一部分人“懶”,卻讓所有人都陷于“急”,怕終是“無成”
我的高中老師曾有一觀點,“題海戰術”有利于程度和自律均較差的學生,但對于優秀學生則是毀滅性的。因一般而言,“題海戰術”的“題海”不能因人而異,程度適合多數人,讓優異的學子在這樣程度的“題海”中疲于應付,則失去了自由發展空間。所以,他教書時只布置最少的作業。
其實,這是教育中的難題。理想的基礎教育大概是既能訓練中人,又能給秀異者自由發展。但就以提高為主的研究型教育或科研人員而言,“題海戰術”無疑會演成災難。近年的現實恰正是如此,“題海戰術”的思路在高校中盛行,且對象主要不是針對學生,轉而考核教師。
此前有人比喻,高校成了養雞場,那主要是說大學生多而批量生產。但據我觀察,大學確已成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養雞場:教師被規定著多少時間內下多少個蛋,最好還是特定形狀的蛋。在基本的教學、帶學生之外,教師必須同時接受信息化教學培訓、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