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釋放之后,千億生意在哪 污泥處理:“說不要錢,那是忽悠政府”
向地方政府施壓的政策出臺之后,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迎來轉折點。但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依然是政府補貼,部分企業認為資源化利用之路尚早。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向凱 王倩
2016年3月,在江蘇南通的國內首家好氧發酵系統工業化成套裝備工程應用試驗室,正在協同處理污泥、畜禽糞便等。國內不少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投入使用,都沒有經過實驗。
向地方政府施壓的政策出臺之后,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迎來轉折點。但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依然是政府補貼,部分企業認為資源化利用之路尚早。
污泥處理處置市場正迎來轉折點。
繼2015年國家出臺“水十條”,吹響治泥號角之后,2016年2月,環保部和住建部聯合發文,要求將污泥處理處置納入城鎮污水處理減排統一監管。這一政策將污泥處理納入政績考核,旨在向地方政府施壓。這被業內視為“轟動性的政策”。
“十二五”期間,污泥市場發展不如預期。政策乏力、付費機制不明確等因素導致市場明顯下降。污泥處理企業一年一個項目的尷尬情況不斷涌現,業內自嘲處于“黎明前的黑暗”。
對于從事污泥處理的企業而言,地方政府的壓力就是釋放污泥市場的核心推動力。平安證券2016年5月發布的行業報告預計,2016至2020年,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規模將達到1892億元。
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行業市場高度分散。從事污泥處理處置的企業數量雖已達數百家,但尚未出現業界公認的龍頭企業。業內人士預測,污泥行業的市場格局將在未來五年發生實質性變化,市場集中度上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