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萬如何變成1000億 九鼎:危險的金錢游戲
從2010年1000萬元注冊的投資公司,到2015年市值過千億的新三板“巨無霸”,九鼎投資在短短五年內創造了令人咋舌的“造富神話”。
責任編輯:顧策 蘇永通
九鼎投資創始合伙人蔡蕾、張磊(已離職)、吳剛、覃正宇、黃曉捷(從左至右)姜曉明
從2010年1000萬元注冊的投資公司,到2015年市值過千億的新三板“巨無霸”,九鼎投資在短短五年內創造了令人咋舌的“造富神話”。
九鼎創始人出身自監管層,因此熟諳規則。而“九鼎模式”真正的秘密在于,充分利用了私募股權、新三板、定增市場以及A股市場的融資規則,實現了在不同資本市場“加杠桿”,最終實現超高杠桿率的“以小博大”。
從2010年1000萬元注冊的投資公司,到2015年市值過千億的新三板“巨無霸”,九鼎投資在短短五年內創造了令人咋舌的“造富神話”。
但九鼎投資急劇擴張的實質是,利用上市公司平臺為企業股權投資提供估值和流動性的同時,以不斷疊加的融資杠桿及資產收購估值,覆蓋前期負債與虧損。一旦不能繼續“吸血”,或不能通過持續收購去抬高估值,投資者就將面臨驚險的“蹦極游戲”。
南方周末記者根據公開報道和上市公司公布的財務數據,梳理出九鼎投資過去數年中的投融資模式,以便市場投資者能夠看清這場“造富神話”背后的財務和資本運作流程。
“PE工廠”模式
2010年11月,九鼎投資的6位創始人出資1000萬設立北京昆吾九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并于次年更名為北京同創九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同創九鼎)。此前幾位創始人已有數年私募股權投資經驗,但投資規模不大,2009年募資規模不足10億。
早在九鼎成立初期,秦宇任職的國內某知名投資機構就與九鼎合作,投資某擬上市企業的Pre-IPO項目。據秦宇回憶,當時尚屬后起之秀的九鼎在盡調(盡職調查)時做得“中規中矩”,風險把控也不錯。
所謂盡調,是指投資人與目標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對投資公司做的一系列調查研究。而一家PE企業盡調能力的強弱通常說明公司在該行業的認知能力。
早期九鼎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創始人吳剛的身份。在向投資企業宣傳時,九鼎常常強調吳剛“是從證監會系統內部走出來的”。
“九鼎在初期投的幾個項目,如吉峰農機、金亞科技都上市了,關鍵還是時間點踩得好,趕上了2008年創業板上市通道。”秦宇說。
2008年四川地震后,為支持災后重建,證監會一度向四川企業上市開啟“綠色通道”,來自四川的吉峰農機和金亞科技正是在這一政策支持下迅速上市,九鼎投資也因此“一戰成名”。
九鼎自此便走上了快速擴張的道路,以“掃街式”項目調研和“上市流水線”式的包裝運作,成為令業界矚目的另類“PE巨頭”。2011年,九鼎募資規模便高達61億元,到2013年底時投資項目已達218個,并形成了被業界稱為“PE工廠”的上市產業鏈模式。
“你要真正去分析九鼎的盈利模式,會發現存在很多悖論。”一位機構投資者代表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九鼎的資本運作有兩個特點,一是資本退出時機把握比較好,“一般總能在比較好的時點高位套現”;二是敢于用杠桿,“就是用最小的資產去賭最大收益”。
另一位投資銀行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九鼎早期做PE時,就因為做法和大多數PE不一樣“引來許多爭議”。但在他看來,不管引起多大爭議,九鼎的一系列運作確實給了資本市場“耳目一新”的感受。
換股“迷蹤拳”
九鼎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持續不斷地輸送企業上市,并從中獲取巨額上市差價。但2012年IPO的暫停,令高價囤積了大量投資項目的九鼎迅速陷入困境。“2013年應該是九鼎最困難的時候,當時和他們高管有過交流,公司手上項目多、投資回報壓力大。”秦宇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由于前期私募管理協議中大多包括投資“保底增值”的承諾,因此九鼎所募集的基金實質上類似于某種“準債權”,如果不能通過上市博取超額收益,九鼎只能自行融資償還到期退出的融資本息。
至2013年底,九鼎投資凈資產不足5億,資產負債率45.53%,當年經營現金流為-5800多萬元,已明顯陷入“入不敷出&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