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有詐捐,輕松籌該不該擔責
學界認為,如果在輕松籌平臺上發生了詐騙,涉及的不僅僅是求助人的民事或者刑事責任,而且還需要探討輕松籌平臺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責任編輯:呂宗恕
輕松籌手機網頁版首頁。
募集資金數額虛高、受助人支配善款情況不透明,這些“意外枝節”讓輕松籌身陷輿論漩渦。該平臺負責人稱,“輕松籌作為一個商業機構,對受助人如何支配籌得資金沒有監管資格,這一點我們確實無能為力。”
學界認為,如果在輕松籌平臺上發生了詐騙,涉及的不僅僅是求助人的民事或者刑事責任,而且還需要探討輕松籌平臺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輕松籌火了,但火起來的方式讓聯合創始人于亮哭笑不得:當初不顧投資人反對而執意上線醫療救助板塊,沒想到這個板塊在短短一年就吸引了3800萬人參與,但同時也招致各方質疑和巨量的用戶舉報。
慈善法出臺之前,于亮團隊一直擔心被指責輕松籌無資質募款,于是通過不在網頁展示醫療救助項目、明確針對特定受助人,形成事實上的個人求助方面的私募項目,以規避法律風險。
慈善法出臺之后,于亮的壓力減輕不小,“我們本來就不是做公益,只是提供一個個人救助平臺。”
然而,這并沒能減少外界對輕松籌的質疑。日均3起用戶舉報使于亮團隊身心俱疲。醫療救助板塊負責人史策說,大多數用戶的舉報出于誤會,“但問題是,我們都已經解釋清楚了,舉報人還是寧愿相信網絡上未經核實的信息而不相信我們。”
雖然公益界相關人士認為輕松籌的出現彌補了公募基金會之外諸多的先天不足,但是從醫療救助板塊上線起持續至今的輿論壓力讓于亮感到無力,“最好的出路是民政部門能‘收編’我們,這樣大家可能就愿意相信我們了。”
信任危機
2016年6月12日下午,于亮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之前還在處理一起關于醫療救助項目失實的用戶舉報。醫療救助板塊上線一年多以來,他的團隊幾乎每天都要處理用戶舉報,“這次還算小打小鬧,壓力最大的是德國留學生的事。”
四個月前的2月10日,一位在德國留學的白血病患者在輕松籌發起個人求助,希望籌款500萬元治病。這項求助信息在輕松籌平臺發布之后,不知出于何種原因,患者將目標籌款金額500萬元修改為50萬元,并在兩天后籌款成功。
此事被媒體報道后在社交平臺引起很大的波瀾,公眾質疑的焦點在于持有德國留學簽證的發起人本可享受德國醫保,卻在輕松籌平臺隨意填寫和修改資金數。輕松籌發現問題后,立即派工作人員到德國找到了這位留學生,“該留學生說調整金額是怕捐不滿,而且回國治療也需要錢。”于亮說,輕松籌最后把這項求助以爭議項目處理,凍結了籌得資金。
但這沒能平息外界對輕松籌的質疑。2016年3月,廣西百色人彭元華(化名)在朋友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