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人搶5000個入學名額,如何公平分配? 學區房暴漲之謎
2014年北京教改之后,按照就近和免試原則,在優質學校招生范圍內有一套房子,成為最有效和最保險的上名校途徑。一方面,以房擇校堵住了“條子生”、“共建生”、特長生、贊助費、推優、點招等擇校渠道;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天價學區房市場。
責任編輯:馮禹丁
2014年11月27日,江蘇南通一處房地產樓盤醒目的促銷廣告:“名校就在家門口”。
2014年北京教改之后,按照就近和免試原則,在優質學校招生范圍內有一套房子,成為最有效和最保險的上名校途徑。一方面,以房擇校堵住了“條子生”、“共建生”、特長生、贊助費、推優、點招等擇校渠道;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天價學區房市場。
2016年4月底,北京市各區陸續公布了今年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政策。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在入學條件上,房子的權重越來越大。
比如,海淀區今年正式施行“六年一學位”政策,一個房子地址,六年內只能被用來做一次入學登記。而西城區則規定,今年光有西城戶口不能保障孩子上學,還得在西城實際居?。ㄙI房或租房)。
今年北京市各區上學政策的另一大變化是,非京籍學生入學越來越嚴。比如,石景山區規定,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俗稱“北京綠卡”)的非京籍,今年將不再享受京籍入學待遇。再比如,豐臺區規定,以后對于非京籍學生父母的工作和租房情況,每年都要動態審核。
自從2014年北京啟動“教改”以來,每年4月公布的各區入學政策,成為所有京籍和非京籍家長們最為關心的事情。
北京各區的入學政策,每年都會略有調整,但唯一不變的是“就近原則”。對家長們來說,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消費到優質教育資源,那么在相應優質學區有一套房子,成為最保險也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中國教育報》曾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大概有16萬名兒童進行了小學入學信息采集。其中,京籍學生大概10萬名,非京籍大概6萬名。但東城、西城和海淀三個區口碑最好的25所小學,只能接收大概5000名學生。
一邊是16萬人的潛在需求,一邊是5000個優質學位名額,這是北京優質學區房市場價格一路高歌猛進的主要原因。
而且,隨著二孩的放開,上學需求將進一步放大。北京師范大學的幾位學者在一篇論文中預測,2015年-2025北京市小學生入學人數將在現有17萬人的基礎上逐年增加,最終穩定在25萬—30萬人。
就近原則,也是國際上通行的義務制教育入學慣例。只不過,由于北京這樣的超級城市入學需求和教育資源供給嚴重失衡,各區政府對適齡兒童的容納能力有限。最后只能是在就近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是否有房子,以及房子位置來進行學位資源的分配。對政府來講,這是無奈之舉。
北京2014年教改政策的出臺初衷,其實是為了打擊特權生等灰色上學渠道,推動教育均衡化。
教改后價格快速上漲的學區房,本身就數量特別有限?;疑辣欢滤?,市場的力量開始起作用,并最終反映到學區房價格上漲上。
從以錢、權、優擇校到以房擇校
在北京家長圈小有名氣并兼職做入學咨詢的無言(網名)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的義務制教育發生過兩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97年,一次是2014年。
1997年之前,北京市的外來人口還很少,上學的需求主要是京籍兒童。其中,小學主要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