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眾文藝片排片量少?
這不顯而易見嘛,看的人少,排的自然就少嘍。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不可以通過多建影院,增加銀幕總塊數的方式,增加小眾文藝片的放映機會?
《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不顯而易見嘛,看的人少,排的自然就少嘍。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不可以通過多建影院,增加銀幕總塊數的方式,增加小眾文藝片的放映機會?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小眾文藝片的春天在哪里。
6年籌備、全程制作歷時10年、采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長江圖》近日上映了。
但在《星際迷航3》、《冰川時代5》等國外大片夾擊下,《長江圖》票房不足200萬。導演楊超非常失望,“在目前市場局面下,《長江圖》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狀態,或許我們的宣傳資源比較少,沒能轉化成排片和上座。”
同樣地,文藝片《路邊野餐》上映的第七天,累計票房剛剛突破500萬。而與這部影片同日上映的《陸垚知馬俐》,票房已經突破1.55億大關。
只放映10天,每天的全國排片占比不足百分之一,這部口碑爆棚、獲得許多大牌導演如姜文、侯孝賢、許鞍華站臺的文藝片,似乎還是擺脫不了文藝片“口碑獲贊,票房撲街”的命運。
前段時間發生的制片人方勵下跪求排片事件的余波漸趨平靜,我們可以稍稍抽離眾說紛紜的道德爭議,客觀探討一下小眾文藝片生存危機的制度根源。
事實上,輿論聚焦之后,《百鳥朝鳳》絕處逢生,上映22天票房突破7000萬。甚至獲得了“密鑰延期”,放映時間延長至7月6日。問題是,為了給《百鳥朝鳳》排片,其他國產小眾文藝片的上映檔期被擠掉了。
回到開頭的設問,那么是不是電影院多了,大銀幕數量多了,就有了多余的資源去承接那些小眾電影的放映?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