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億PPP,為何成了國企的盛宴?
“如果把項目交給民企去做,可能會有輸送利益的問題,但是央企國企沒有這個問題。錢都是政府的,無非是從左口袋到右口袋?!?/blockquote>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吳小飛
2016年6月23日,北京,亞行向首創股份提供3億美元貸款,鼓勵和推動以PPP方式升級中國西部地區供水和污水服務。
中央力推PPP的本義是,鼓勵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領域,但現實中,央企國企已然成為此輪PPP熱潮中的主角。
“如果把項目交給民企去做,可能會有輸送利益的問題,但是央企國企沒有這個問題。錢都是政府的,無非是從左口袋到右口袋。”
想要吸引民資進入,但闖進來的卻是央企國企。這是中國自兩年前開始大力推廣PPP模式之后出現的怪現狀。
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從2014年10月國務院下發“43號文”,結束了地方政府傳統的融資平臺和融資模式之后,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則成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方式。
截至5月31日,財政部PPP中心平臺項目庫中共有8644個PPP項目,總投資額高達9.88萬億。比3月末增加923個項目;投資額增加1.1萬億,增幅為12.6%。
PPP項目看上去是在巨量增長,但落地率卻并不高,截至5月12日,進入執行庫(即處于采購、執行和移交階段)項目865個,僅占10.8%。
除了落地率低,民企參與度也低。據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統計,截至2016年3月末,全國PPP中心項目庫中已簽約項目369個,其中國企簽約為199個,民企170個,從數量上看,民企參與的PPP項目略少于國企,但差距不大。不過,從簽約項目總金額上看,國企簽約的PPP項目金額達到3819.48億,是民企的近3倍。
中央力推PPP的本義是,鼓勵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領域,但現實中,央企國企已然成為此輪PPP熱潮中的主角。面對萬億PPP市場,民資為什么難以進入?
民資站在門外
近兩年,濟邦咨詢執行董事、副總經理李競一為各地的PPP項目做咨詢工作時發現,央企國企參與的項目越來越多,民企越來越少。
“我們現在做了一個項目,前期通過資格預審的是15家企業,其中,央企國企加起來就13家,只有2家民企,還是上市公司。”李競一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其實,社會資本與地方政府合作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了。一批港澳臺商進入了中國高速公路建設領域。
1990年代之后,外商開始進來,當時比較知名的項目有廣西來賓B電廠、成都第六自來水廠等項目;2000年之后,民企開始進入BOT(建設-運營-移交)、BT(建設-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