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國的真實存在]假如日本失去中國
首先制造業開始倒閉,隨后資本沒法流動,就沒法進口糧食,導致惡性循環。
假設“中國因素”從日本政界消失了,暫時的局面很可能是“一片空白”。
右翼媒體,假如失去“中國”,就會立刻倒閉。
責任編輯:林楚方 郭力
■編者按:
十年來,中日政治關系如“過山車”般,這并不符合中國利益。如今,隨著胡錦濤主席訪日,“日本話題”再次“熱”起來,鳳凰網、新浪網、搜狐網等網站都開辟了專題,傳統媒體也在報道和討論。
在外交場合的握手言歡之外,我們更愿考察兩國間更真實更復雜的關系。在本專題中,您將會看到,除仇恨外,日本在中國還有更深刻、更真實的存在和影響。
在這組專題中,您還會看到兩個肯定不會成為現實的命題:《假如日本失去中國》,《假如中國失去日本》(第11版)。盡管是“不現實的想象”,但也許會給彼此帶來更多冷靜。
對中國來說,如果放大仇恨,對日本過多“誤讀”,只能傷害自己,同樣,如果日本不能正確理解中國的復雜性,也將傷害其自身。
我們希望,這組專題能給中日兩國人提供更多樣化的觀點和視角
■首先制造業開始倒閉,隨后資本沒法流動,就沒法進口糧食,導致惡性循環。
■假設“中國因素”從日本政界消失了,暫時的局面很可能是“一片空白”。
■右翼媒體,假如失去“中國”,就會立刻倒閉。
■正是由于有中國這樣的文化類似體的存在,日本文化才可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日本真的能夠坦率地主張自身的長處,也能誠懇地承認自身的短處嗎?中國呢?
5月2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除非發生特殊情況,我會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也想參考一下。”
石原都知事今年1月接受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的邀請,就已經出乎各界人士的意料,而當西藏問題引起不和諧的聲音在世界各地發生,很多日本政治家迎合國際輿論時,石原仍堅持到訪北京,確實是180度地改變了他一貫的“對華強硬”。
毋庸置疑,石原需要為東京申辦2016年奧運會爭取更多的支持,然而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是石原從“日本必須成為政治大國”的國家戰略出發的政治策略。中日兩國的首都北京、東京之間的“政治博弈”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