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怪象:遍地都是“土煉油”
山西土煉油企業從廢輪胎、廢塑料煉油,逐步轉型到用廢機油煉油,正呈現企業化、大型化、規?;攸c。繼山東地煉、陜西地煉之后,山西正出現“第三地煉”。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吳小飛
隨著“土煉油”產業的發展,廢油桶都成了緊俏物資。
山西土煉油企業從廢輪胎、廢塑料煉油,逐步轉型到用廢機油煉油,正呈現企業化、大型化、規?;攸c。繼山東地煉、陜西地煉之后,山西正出現“第三地煉”。
雖然沒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但一些山西土煉油企業卻能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甚至在地方環保局備案。
大火背后的土煉油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山西寧靜的土煉油市場被打破了。
半個多月前,一輛在山西榆祁高速行駛中的半掛車尾部輪胎起火,山西晉中消防支隊調集太谷、祁縣、平遙、榆次等地近百名消防官兵,耗時兩小時才撲滅這起火災。
官方披露信息顯示,輪胎起火引燃了車上物資——該車裝載100余桶,計15噸廢機油。
廢機油曾被作為建筑模板脫模劑、防水涂料,屬《國家危險廢物名錄》HW08危險廢物類,具有易燃、毒性等特性,不經處置會嚴重污染土壤、水環境。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該車為山東牌照車,車主及駕駛員在第一時間棄車而逃,目前警方尚無法斷定這批廢機油的去向。
不過,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過去的幾年,來自四川、山東、內蒙古、甘肅等地的廢機油源源不斷運往山西。
目前尚無外省流入山西的廢機油數量統計,據南方周末記者綜合多家山西正規廢機油利用企業所獲數據顯示,山西本地廢機油產生量大致在30萬噸左右,80%-90%流入當地土煉油企業。
煉制柴油以及再生潤滑油,是當下廢礦物油(主要是廢機油)再生的兩個利用途徑,其主要來自內燃機油、齒輪油、液壓油、汽輪機油、壓縮機油和變壓器油等。
山西呂梁市下轄的文水、交城、汾陽,晉中市下轄的太谷、祁縣、平遙;運城市新絳縣、稷山等地成為廢機油煉柴油集散地——名義做燃料油(打火油),實際加工柴油,甚至堂而皇之進入成品油流通渠道。
中石油呂梁公司一位人士透露,廢機油在山西本地主要加工成柴油,這源于燃料油當地用量不大,沒啥用戶。比如燃料油鍋爐“比用電都貴”,而鋪路燒瀝青也一般用木材燒,燃料油不劃算。
據山西投資集團九州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州再生能源”)的調查統計,僅文水一地的土煉油窩點每年廢礦物油消耗量就達到700-800噸,每年消耗量達20多萬噸。
可佐證的例子是,2015年5月,環境保護部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約談呂梁市政府負責人之時,特別指出呂梁文水“眾多土煉油作坊”問題。
事實上,當下山西土煉油從廢輪胎、廢塑料煉油,逐步轉型到用廢機油煉油,正呈現企業化、大型化、規?;攸c。
業內戲稱,在山東地煉、陜西地煉之外,山西正出現“第三地煉”。
“正規”企業少了一張證
夜色中,汾陽中寨村附近的公司奧嘉佳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嘉佳源)并沒有安靜下來的跡象——工廠八臺爐子正不停工作,有升溫的,有出油的。
面對來訪者,工廠王老板堅稱剛開始生產,出的是“打火油”(燃料油),主要賣給公路局燒瀝青。但空氣中彌漫的是柴油的味道。
一位技術主管說,如果4臺爐子滿負荷生產,可日產六十多噸柴油。廠區四個150噸儲油罐存放著煉制柴油所需的原料——廢機油。
從手續上看,&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