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蝶

2016年3月,國家首次啟動蝴蝶觀測計劃,準備收集10年間110余個樣區的蝴蝶觀測數據,以監測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變化。在此之前,中國已有一批學者,走在了孤獨的尋蝶路上。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倩 趙雅

(農健/圖)

2016年3月,國家首次啟動蝴蝶觀測計劃,準備收集10年間110余個樣區的蝴蝶觀測數據,以監測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變化。在此之前,中國已有一批學者,走在了孤獨的尋蝶路上。

秦嶺南麓丹江流域,驕陽炙烤,房麗君走在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上,汗水簌簌流下,浸濕了衣服和背包。她小心翼翼地拿著記錄本,一邊看路,一邊尋著四周紛飛的蝴蝶,記錄下這類物種的種類與數量。

這是這位陜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尋常的一天。十幾年間周而復始,從初春到深秋,往返在秦嶺蔥郁山脈之間,如大樹記載著年輪般,記下了蝴蝶消長變遷的軌跡。

“許多珍稀蝶類,如中華虎鳳蝶、太白虎鳳蝶消逝在這片土地上。早些年還能看到的蝴蝶,后來再去調查就沒有見到了。”

這是中國尋蝶者的日常剪影。2016年3月,國家首次把一類昆蟲——蝴蝶作為指示動物納入觀測,反映外在因素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著手建立全國范圍的觀測點。

國際上最早在1970年代開始長期系統監測蝴蝶,而中國現在正處在蹣跚起步期。在全球挽救生物多樣性的背景下,這是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這盤棋中挪動的一小步,但對整個中國昆蟲界卻是一大步。

啟動

在“中國蝴蝶監測網”QQ群里,李朝暉向朋友報行蹤:“我比你早到,已經過了濟南了。”

這是2016年7月3日下午3點的信息,李朝暉正在趕往全國蝴蝶觀測野外鑒定技術(北方樣區)培訓班的路途上,等待他的是一場同行者的聚會。

李朝暉是全國蝴蝶觀測項目的特約專家,也是全國蝴蝶觀測江蘇樣區負責人。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為全國蝴蝶觀測項目牽頭單位,負責組織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參加單位開展樣區觀測,每年召開的培訓班,是為了使樣區、樣線(指觀測者在觀測樣地內選定的一條路線)以及觀測技術標準化和規范化。

這一國家計劃準備收集此后10年乃至更長時間,全國范圍內的蝴蝶觀測數據。據2014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蝴蝶)》,其目的是在分析生境變化、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環境因素對蝴蝶多樣性產生的影響,提出適應性管理措施等。

“我們本著保護性原則,盡量以保護性觀測為主,這樣就不會因為大量采樣而影響自然環境中的蝴蝶種群數量。”環保部南京所助理研究員馬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