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
在這里,他們走向新的人生。
在這個盛夏,高三畢業生李涵考了597分,并填報了國內十大名校之一的中山大學工商管理專業。
她是全國唯一全免費民辦高中國華紀念中學171名應屆畢業生的一員。他們之中有97.6%的人超過了重本線,即將步入夢寐以求的大學殿堂。
14年來,這所由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創辦的高中,共幫助了2398名貧困學生?,F在已經有800多位本科畢業,其中400多位繼續讀研究生,400多位走上工作崗位,分布在海內外的各行各業,有的甚至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從事高科技研究。
更加令人感動的是,這些學生不僅改變了自身的命運,而且還傳遞愛心,用行動回報社會。日前,600多位國華學子回到廣東順德的母校,成立了校友會和校友基金,首期募集了60多萬元。
國華紀念中學畢業的學生
“將來我要寫部電視劇,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國華”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李涵初三時媽媽因為遭遇意外右腳粉碎性骨折,父親打零工杯水車薪,家里還要供弟弟讀書,即將讀高中的她一度面臨巨大壓力,幸好國華紀念中學為她打開了一扇希望的大門。2013年8月,她從山東菏澤老家出發,來到國華紀念中學開始自己的高中生活。
2002年,楊國強創辦了國華紀念中學,給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免費提供優質教育,資助他們完成包括博士階段在內的大學學業。迄今,楊國強個人累計在學校投入3.9億元,并且每年投入超過4000萬元。
李涵入學后,家里的經濟負擔減輕了許多,新鮮的高中生活讓她充滿了好奇,包括“萬米長跑”、“一日打工”、“80華里遠足”等豐富的課余生活,不僅磨練了她的意志,而且沖淡了內心深處那一抹自卑感。“國華給我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平臺,更開闊了我的眼界,強健了我的體魄和內心。”從小就喜歡電視劇的她說,“將來我要寫部電視劇,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國華。”
李涵的同學賴文燦,家里還有兩個姐姐在讀書。他學習異??炭?,而且很喜歡參加學校的實踐活動。談起“一日打工”,賴文燦說,“雖然一天的工資可能只夠一頓午飯,但是我們都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遇到很多和我們一樣年輕的工人,他們都鼓勵我好好學習。”
“未來我想做一些社會公益,做志愿者一類的工作,奉獻自己的愛心,還有我的夢想就是建造非?,F代的房子。”賴文燦以662分報考了清華大學,他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
今年,國華紀念中學今年有171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97.6%的考生超過了重本線,相比2015年的上升了2個百分點。
國華學子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創辦14年來,國華紀念中學至今幫助了2398名學生,他們來自全國28個省市20個民族,現在已經有800多位本科畢業,其中有45位考上了博士。
丘取權是國華紀念中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創業,并且小有成就,讓家人過上了體面的生活。“我們2009年大學畢業,剛好遇上國際金融危機,很多同學畢業只能找到3000塊錢的工作,那時候,我一個月已經三四萬了”。丘取權說,這一切與國華紀念中學的注重社會實踐的教育分不開。
國華的畢業生分布在各行各業,包括邊防警察、武警部隊、物理研究所、醫院、學校、律師事務所等。他們還有不少人在國外發展。2006屆的王福全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與妻子生活在瑞士日內瓦。2010屆的王威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網絡信息中心擔任研究助理。
楊國強曾經說過,看國華紀念中學的成績,不是看有多少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而是看這些學生為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在國華紀念中學學校禮堂墻上,一句銘文特別顯眼:“國華學子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國華的孩子不僅改變了自身的命運,而且還用行動來回報社會。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他人。2007屆的鄭祥龍讀大學時經常組織同學去敬老院,到革命英雄紀念中心組織義工勞動活動。2010年還與江蘇常州教育頻道一起策劃了走進深山里的小學“一對一幫扶助學”活動,讓六位云南的貧苦小學生得到常州的六個家庭的結對幫扶。
今年6月26日,600多名國華學子從全國各地回到母校參加校友會成立大會,并為同步設立的校友基金會捐出60多萬元善款。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田徑運動會
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未來
作為國華紀念中學的姊妹學校,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是一所慈善性質的大學,由楊國強和他的女兒楊惠妍設立的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出資主辦,招收的是貧困學生。
學校坐落在環境優美的廣東清遠市清城區,走進學校映入眼簾的是行政大樓門口鑲著的“做中國高職教育的典范”字幅。校園占地總面積300畝,2014年落成開學,目前共有在校生600多人,開設了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園林工程技術、酒店管理、物業管理等6個專業。
來自清遠英德市的黃道鏡,母親罹患重癥,昂貴的化療費用讓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父親在家附近工廠做保安,妹妹還在讀高中。高三時,黃道鏡從老師那里得知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招生的消息,“我一直想讀建筑專業,曾經覺得希望渺茫,如今卻實現了,我馬上就要考施工員證了,未來工作后我還要考二級建造師!”如今的他已經是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名大二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新的規劃。“媽媽的身體正在逐漸好轉,一切都在明朗起來。我希望我妹妹也來讀這所學校,為家里減輕負擔的同時,這里能學到許多真東西。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未來,這是一所好大學。”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倡導運用理論加實操的教學方式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酒店管理專業的大二學生李家欣說:“平時學到了真本領,暑假去兼職,公司領導也很放心,我拿到的錢相對也多一些,我就省下來給爸媽。”
“我出生在農村,也曾很貧困。開始工作時做了泥瓦匠,一門手藝改變了我的生活,以汗水、知識和良好的品格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感謝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的佑助,讓我有機會為社會建造廣廈千萬間,亦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楊國強談起創辦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時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在這里選擇了職業教育扶貧,幫助那些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回報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道路上,我盡我所能,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李涵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