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古城排澇水系至今有效古人防澇智慧:尊重自然 以人為本
城市防洪排澇規劃,要尊重科學,以人為本。否則,再宏偉的高樓大廈,再美麗的湖島別墅,都有可能被洪水圍困,繼而狼狽不堪。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李麗
江西贛州宋代古城因防洪功能明顯,成為當地一張旅游名片。
編者按:
吳慶洲教授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建筑與城市防災、城市規劃與城市史以及建筑歷史與理論等方面研究,系我國自行培養的第一位建筑歷史與理論博士。在梁思成、劉敦楨、龍慶忠等前輩開創的中國建筑史與建筑遺產保護領域,吳慶洲傳承中國建筑史理論研究,在中國古城防洪、城市與建筑防災減災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創新。
今年入夏以來,暴雨頻繁,不少城市遭受洪澇之災,包括一些正在建設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于是,輿論中出現了海綿城市防內澇無效的質疑。吳慶洲教授認為,國家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決策是正確的,“多地試點海綿城市建設處在初始階段,建成后對防內澇肯定是有效的”。
自1980年起,吳慶洲專注研究漢長安城、漢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隋唐東都洛陽城、宋東京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明清紫禁城等古都城防洪情況,梳理了這些中國古代城市水系規劃、設計、管理的歷史經驗,希冀為當代城市防洪減災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古代經驗對現代城市防洪澇有無借鑒作用?做了一輩子城市防洪等學術研究的吳慶洲教授說,紫禁城六百年無雨潦致災記錄的奇跡正好說明中國確有一些古城排澇水系至今仍然發揮作用,除了驚嘆古人的智慧,我們也發現古人治水的訣竅:尊重大自然規律,建立科學、完整的城市水系,注重排洪河道以及湖池、河渠、濕地的調蓄容量;選址要偏重高地,最好的防洪城市被比喻為“龜城”;排水系統的設計、施工要科學、精確等。
這一切體現的是城市防洪排澇規劃,要尊重科學,以人為本。否則,再宏偉的高樓大廈,再美麗的湖島別墅,都有可能被洪水圍困,繼而狼狽不堪。
缺乏具有一定密度和較大斷面的排洪河道,是現代城市排水系統的一大缺陷,是城市暴雨后內澇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譽為“城市之血脈”的城市水系是中國古代防止內澇最重要的經驗,而現代人為了追求發展,填占了許多湖池、河渠、濕地建設商業區或住宅區,忽略了排洪河道、調蓄容量的建設,這種與水爭地的做法,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
中國古城防洪有“防、導、蓄、高、堅、護、管、遷”八條方略。而古代最重要的防暴雨后內澇的經驗,是建設一套完善的城市水系,即由環城壕池和城內外河渠湖池組成,這樣的排澇系統具有多種功用,被譽為“城市之血脈”。
城市水系有供水、交通運輸、溉田灌圃和水產養殖、軍事防御、排水排洪、調蓄洪水、防火、躲避風浪、造園綠化和水上娛樂、改善城市環境等十大功用。其中排水排洪和調蓄洪水兩大功用對防止城市遭遇澇災至關重要。
現代城市內澇災害加劇與多種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