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公益的市場化是必然趨勢
關于公益是否應該“市場化”的話題,目前大家容易將市場化、商業化、企業化等概念混淆。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李麗
用市場化的機制,扶持貧困社區和人口,改善生產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于公益是否應該“市場化”的話題,目前大家容易將市場化、商業化、企業化等概念混淆。
對所謂公益市場化,我的理解是:社會公益資源要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有效配置。衡量是否實現了公益市場化,主要看公益市場是否具備了保證公平交易的三個要素:第一個是要有通行的、公平的市場交易規則,這需要政府通過立法和執法實現;第二個是公益機構之間作為公益市場主體要實現公平競爭,沒有特權以及壟斷;第三個是資源提供者能自由選擇公益機構和項目。
所以,打造一個公平的公益市場交易環境,讓公益市場主體實現公平競爭,資源提供方能自由選擇公益機構和項目,這就是我理解的公益市場化。
公益市場化是必然的趨勢,而且應該盡快實現,使公益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公益領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現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出臺前,公益領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現象,比如只有公募基金會有公募權,僅有一部分機構可以享受免稅資格,這些現實對于那些實際上已經運作得比較規范和成熟,但沒有公募權和免稅資格的公益組織是不公平的。
隨著國家相關法律的出臺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