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得了嗎 反思“讀經運動”

“讀經教育”簡單化到“復讀機”式的水平,如此易于復制,以至發展成一種連鎖培訓商業模式,難道不能目之為“讀經運動”嗎?這種“讀經運動”,表面上在弘揚經典,實則不僅徹底空心化了經典,更嚴重地是戕害了學生。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項玥云 樊盛濤

(向春/圖)

編者按:2014年9月,《南方周末》刊登《這更像是一個耗盡耐心的故事:十字路口的讀經村》,首次詳盡報道讀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近,一位讀經少年寫信給同濟大學柯小剛教授,七千余字自述其長年“老實大量讀經”的經歷,引起了廣泛爭議。傳統經典進校園的趨勢漸顯,本期摘登本信,并配發反思文章,以期引起對經典教育的進一步思考。歡迎讀者來信討論:dacankao31@126.com

“讀經教育”簡單化到“復讀機”式的水平,如此易于復制,以至發展成一種連鎖培訓商業模式,難道不能目之為“讀經運動”嗎?這種“讀經運動”,表面上在弘揚經典,實則不僅徹底空心化了經典,更嚴重地是戕害了學生。

王財貴先生等發起的“讀經教育”已二十多年,毀譽并存。近日,讀到“一個讀經少年的來信”,頗受震動。隨后,循信找到同濟大學柯小剛教授于2016年5月7日的演講——“當代社會的儒學教育:以讀經運動為反思案例”,并了解到北京某書院的空山先生的回應:“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反省——致柯小剛先生”。

作為一直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從2008年起我一直在中山大學開設《論語研讀》的核心通識課程??紤]到“讀經運動”涉及的問題的重要性,我不揣淺陋,談點自己的看法。

讀經有必要嗎

第一個問題,有沒有必要讀經?

對親近經典,無論是提倡“讀經教育”的一方,或者質疑“讀經運動”的柯先生,都沒有異議,雙方分歧所在只是讀經的方法。然而,讀經的必要性必須首先討論清楚,才能有合適的對待經典的態度,然后才談得上恰當的讀經方法。

什么是經典?通常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典范的、權威性的著作和典籍。如宗教、哲學、法律、史學、文學、藝術經典,絕大多數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洗禮,往往給人類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目標、制度設想、道德規范、審美標準,并由此型塑出人類的各種生活方式,從而構筑起人類文明。

如果我們承認人類不僅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也是一種文化存在、文化是在歷史演進中得以積淀和發展、歷史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么,我們就只有通過學習這些凝結文化并承載歷史的經典,才能真正理解文明、理解現實、理解我們自身。因此,對于經典的閱讀,不是為附庸風雅裝點斯文,不是為發思古之幽情,甚至也不僅是為了獲取某些散碎的知識,實在是要通過歷史照進現實來理解今天,通過文化洞徹生命,并最終為個體指引出一條下學上達的終極意義之旅。

質而言之,經典是文明的載體、歷史的象征、人類的精華、靈魂的指引。如果完全不讀經典,這樣的人生和社會將注定是野蠻的、粗陋的、荒蕪的、迷惘的。

只讀經能行嗎

第二個問題,既然經典如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