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丟失:航天員的風險之首

許多證據表明,在太空生活一個月,航天員所損失的骨質,相當于患骨質疏松的老年婦女在地面一年損失的骨質。這種骨質疏松一旦形成,即使回到地面的重力環境后也難以逆轉。最近中國科學家李英賢從微小RNA入手,揭開了“空間骨丟失”的成因。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2年6月27日晚上,三名航天員完成各項工作后,開始盡情享受太空失重樂趣。這也是進駐天宮的10天后,三人難得的一段快樂時光,他們像孩子一樣盡情體驗著失重的奇妙感覺。劉洋的太空筋斗也練得收放自如,十多天的太空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首位女航天員不俗的表現。(CFP/圖)

許多證據表明,在太空生活一個月,航天員所損失的骨質,相當于患骨質疏松的老年婦女在地面一年損失的骨質。這種骨質疏松一旦形成,即使回到地面的重力環境后也難以逆轉。最近中國科學家李英賢從微小RNA入手,揭開了“空間骨丟失”的成因。

2016年7月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任務即將實施。

不久,神舟十一號飛船將搭載兩名男航天員在軌駐留30天。從航天醫學的角度來看,30天里,航天員面臨最大的敵人便是“空間骨丟失”,隨著身體中的骨質大量脫鈣并經腎臟排出體外,骨質疏松發生了。

多年來,航天醫學專家一直在尋求“空間骨丟失”的形成機理,以及解決方案。最近,來自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英賢團隊,以微小RNA為視角,找到了“空間骨丟失”的成因。實驗表明,微重力環境對“成骨細胞”特定基因和蛋白表達有抑制作用,使“成骨細胞”的活性受到抑制,最終發展為空間骨丟失。

微重力下的問題

當航天器在太空中飛行時,只受到地球、月球、行星、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以及微小的空氣阻力作用,外力引起的加速度僅為地面上重力加速度的十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因此,太空環境被稱為“微重力”。

“微重力”是一個讓科學家喜憂參半的環境。

許多在地面上因為重力的原因無法進行的實驗,微重力環境帶來了福音。2011年11月,中國“神舟八號”飛船攜帶了中德兩國合作的通用生物培養箱上天。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倉懷興團隊精心培養了14種大分子蛋白質晶體。培養箱返回時,研究人員看到,經過12天太空運行,這些蛋白質晶體生長規整。倉懷興則把令人滿意的實驗結果歸結為微重力的貢獻。

物理學家也在尋求微重力。今年4月,中國微重力衛星“實踐十號”成功升空,旨在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實驗。中科院物理所厚美瑛研究組則在這顆衛星上開展了世界上首次在微重力環境下系統進行的顆粒分倉聚集實驗。厚美瑛表示,4月6日至4月25日“實踐十號”在軌運行期間,研究人員曾6次從科學衛星上獲取科學數據。

對微重力環境感到擔憂的,恐怕只有航天醫學專家。

在人類有能力長時間駐留太空之前,重力都被認為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1961年4月,前蘇聯宇航員尤里&m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