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主導的早期中美關系
近代中國“條約口岸”中盛行的生活方式,基因來自廣州十三行。
責任編輯:劉小磊
東印度公司、怡和洋行這些英商,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十三行時代的美國商人群體,直到《黃金圈住地——廣州的美國商人群體與美國對華政策的形成,1784-1844》一書的出現,才全面走進讀者的視野。上海開埠初期叱咤風云的美商旗昌洋行,鴉片戰爭前就已是美國在華的商業領袖,上海租界可以說是廣州十三行的升級版;晚清民國時期的“條約口岸”文化,乃是“廣州文化”的延伸;開啟中美正式外交的《望廈條約》,則是廣州的美國商人、傳教士及其“朋友圈”合力謀劃而成?!饵S金圈住地》是雅克·當斯畢生精力所聚的杰作,其學術價值和影響力將逐漸顯現。
中美關系從廣州開始。1784年8月28日,美國機動商船“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黃埔,拉開了兩國交往的序幕。最初兩國的接觸,純粹是商業關系。在華美資洋行生生滅滅,拆分重組,到鴉片戰爭前夕,形成了旗昌洋行占主導地位、同孚洋行獨樹一幟的格局。
旗昌洋行(Russell & Co.)和同孚洋行(Olyphant & Co.)代表了這個新興國家的兩重性。雖然同屬馬克斯·韋伯所稱的“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