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報業年度記者姚憶江:在一個個風險中尋找機會
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這是一群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黨報集團新聞人。
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這是一群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黨報集團新聞人。
這些“年度”中,既有從事媒體工作十余年,業績驕人的老記者、老編輯,也有初出茅廬,聲名鵲起的媒體新秀;既有身壯體健、鐵腳馬眼神仙肚的男兒,也有嬌憨文弱、如鄰家小妹的女孩。他們中,既有傳統采編業務的尖子牛人,更有媒體融合轉型的探索先鋒。他們把擔當付諸每天的忙忙碌碌,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事件細節的求證核對和每一個字眼的斟酌推敲。他們忠誠守望家國、真誠關愛民生。他們敏于發現真善美、敢于鞭撻假惡丑。他們身體力行,詮釋了公平正義和匠人精神,傳承著南方情懷和報人風骨。
在他們身上,挑戰與創新、信念與擔當,無不顯示出“南方鐵軍”的激情與風采。他們是記者的標桿,他們無愧于優秀媒體人的代表。
敬禮,南方報業2015年度記者!
我是記者——姚憶江(南方周末防務新聞部總監)
1971年生,從業25年,現任南方周末防務新聞部總監、南方日報時政部防務新聞工作室副主任、南方防務智庫執行秘書長、高級編輯。1991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1999年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畢業,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院在職博士畢業。1991年至2006年供職于湖北教育報刊社,歷任記者、編輯、雜志主編及黨總支書記。2006年10月進入南方周末報社,參與創辦《南方周末》防務版,致力于采編文章成為國內防務、軍事報道的獨家看點。
入選理由
姚憶江注意“洞察國際形勢,做好趨勢判斷”,立足南方,關注中國軍事變革和天下防務動態,展現出樸素的持久力、穿透力和深植能力,具備豐富的報道風險判斷力和把控能力?!赌戏街苣贩绖請蟮涝噲D傳播一種理念,也希望承擔一份責任,做軍報不方便做、地方報紙不能做的報道。姚憶江不僅做到了這些,還透過深度、權威、可信的文字,實現了《南方周末》防務報道的“立命之本”。
個人自述
在一個個風險中尋找機會
10年前,在2006年進入289大院的那一刻,幾乎所有同事都提出疑問:“你為什么在這個時候(35歲)搞這么大的動作來南周,從頭開始當記者?”當時我的回答很簡單:只是想換一種活法。
為了換一種活法,注定要放棄安逸,放棄15年在湖北教育媒體所有資源積累、雜志主編職務以及黨務工作,暫時中斷在職博士論文開題和學業,從頭開始……
換一種活法,確實需要提前調適好自己的心態,要有更多的韌性和耐心;為了換一種活法,還需要有一點點理想:就是深入一個新的領域,尋找自己獨特的價值。
2007年到2009年,我在南周各個新聞版面游走,先后撰寫了幾篇反響不錯的科學、民生、環境、教育、社會調查報道。2008年4月3日,我在《南方周末》頭版發表《城市灰霾天 年奪命30萬,專家吁嚴防霧都劫難重演》一文,被評為2008年最有影響的環境科學報道,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有時候我很羨慕文化新聞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羨慕經濟新聞“每一個細胞里都很活躍的財富驅動力”;更多的時候會陷入困惑:對于南周而言,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在哪兒?
2009年,南周專業化發展方面值得耕耘的軍事報道領域,進入我的視野,它就像一座新聞富礦,“藏在深山人未識”,又因“雷區遍布”令市場化媒體不敢深入涉足。
而長期以來,《南方周末》被貼上了莫名其妙的標簽,軍隊對此深懷戒心,經常有軍內的朋友小心翼翼地說:“做部隊的報道,好像與你們的氣質不符。”
能不能做出高品質的軍事報道,南周內部也爭論不斷:與其他類型報道不同,涉獵軍事報道就像練一把鋒利的大刀,玩不好,很容易傷了自己。
蟄伏待發
2010年,我執拗地推動創建了《南方周末》防務版,擔任首位防務記者。創辦伊始,就注定在別人知難而退的“槍林彈雨”中選擇沖鋒,在敏感和安全之間絞盡腦汁選擇突破,像特種部隊一樣出奇兵、去奇襲……邁出的每一步,都像阿迪力一樣,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鋼索上行走,全靠“膽大心細”來把握新聞和保密的平衡。
開版之初,不少軍隊宣傳部門領導很不放心,每期必盯防務版。在采訪中,軍隊宣傳干部會不停叮囑記者:“稿件寫完了要審查,同意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是有壓力的。”
一份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報紙,不能只會唱贊歌、說好話,唯一的評判標準是真實、準確,既不獻媚,也不能戾氣太重。面對諸多爭議和困難,只有采取“笨辦法”:用高質量的文章開辟一片陣地,結交一批朋友,每一次努力都讓軍隊重新審視《南方周末》,信任也就增加了一分。
2010年,我策劃采寫《中國戰機“擦”了一下北約的邊》文章,獨家報道了中國空軍第一次飛出國門,遠赴5000多公里外的土耳其參加軍演,受到了中國空軍的高度評價,空軍總部特意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來函表揚,并與南方周末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2013年6月,我參加新加坡“香格里拉”峰會,策劃并撰寫的《中國副總參謀長“香格里拉”42小時:與其“被”主角,不如當主角》一文,得到了軍方高層的高度贊揚。據了解,中央軍委領導看到了這篇報道,認為該報道“角度新穎、視野寬廣、客觀公正”。
“媒體要有自己獨特的判斷”
多年來,《南方周末》防務報道在被誤解中成長。軍事新聞采訪難度大,如何在一期報紙上鋪陳《南方周末》的特色?
2011年擔任編輯后,我就在琢磨:做軍報不方便做的新聞,做地方報紙不能做的報道。在我眼里,防務版包含了軍事、地緣政治、國家安全、邊疆地理等內涵,文章要能“有歷史和現實縱深”,“有家國情懷”,“把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真實反映出來”,這無疑是自我加壓,要求自己具備豐富的報道風險判斷力和把控能力。更重要的是,不管版面如何鋪陳,獨特的判斷應該成為防務版的特色和靈魂,這應該是《南方周末》防務報道的“立命之本”。
幾年來,我們了解現場、我們討論真相,因話題敏感而好奇,因好奇而變得更加執著。有些選題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時候不能放在專業操作的思考上,而須顧及復雜關系的協調和平衡。恰恰是這種矛盾,激勵編輯竭力思考和發現有價值的選題角度,也在那一刻,我有種沖動,再不愿“貓”在編輯部逐漸變得憂郁,情愿轉作記者,提著相機,像拿著AK-47的“特攻隊員”,穿越一個個危險地帶,感受挑戰、刺激、快感。
要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保持軍事、政治資源的可持續性變得日益重要。2013年年初,我向集團建議成立南方防務智庫,著力打造智庫型的媒體,并將一年的調查研究寫成報告呈送給集團領導。2013年12月5日,經集團黨委會研究同意,正式啟動南方防務智庫建設。三年來,我參與策劃舉辦了三屆南方防務論壇和一次小型研討會,邀請了50多位軍方高級將領、知名中青年研究學者擔任顧問,逐步將防務版面打造成了集團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版塊。
能打大仗
2015年,中國大事多:抗戰勝利70周年、“9·3”大閱兵、反恐、南海爭端、軍改、裁軍,一個個防務安全的議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對于媒體人而言,這也是一場全方位的考驗與較量。
打硬仗的機會來了。在高度限制的環境里,如何克服困難實現“炸掉碉堡”且全身而退,這是個難題,有時候這個過程既是享受也是受虐。我就像一個隨時準備出征的“特種兵”,提早謀劃和組織,安排記者們撲向最火爆的前沿地帶。2015年,防務版的好版面所占比例排名報社第一。
有時候會突然想起2010年防務版剛誕生的日子。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注定心懷忐忑在風險遍布的新聞沼澤中尋找出路。經過5年探索,《南方周末》防務報道嘗試將調查版的手段、特稿版的維度、科學版的分析進行嫁接,推出了防務特稿和防務調查。上述幾個特刊和防務版面,就是透過逐漸形成特色的“南周防務”視角,通過新聞熱點和歷史梳理相互配合、調查與評論結合、專業領域與社會性結合,既有南周情懷,又有歷史縱深感,還能規避諸多風險。
推進融媒體轉型
現在,我在繼續夯實防務報道同時,注意逐步向融媒體轉型。
一方面,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成立南方防務智庫已有三年,隨著軍隊改革的不斷深入,智庫的價值和作用將更加凸顯。2015年年底開始,根據智庫顧問李乾元上將、李殿仁中將等高級將領提出的建議,南方防務智庫開始利用軍隊改革的時機,準備完善智庫職能,成立秘書處,打造成品牌智庫。
另一方面,從2015年5月開始,南方周末防務新聞部綜合南方防務智庫顧問、軍隊高層人士和記者一手采訪的資源優勢,先后編輯了多期《南方防務參考》。國防部、國防大學等多家單位對《南方防務參考》表達了濃厚興趣,希望加大防務議題合作研究力度。國防部新聞局局長楊宇軍建議,與南方防務智庫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共同研究“中國如何建立國際話語權”。2016年,防務新聞部著力于與國防大學、軍科院、社科院、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以及清華大學等高校進行智力資源合作,爭取形成視角獨特的防務研究報告。
隨著軍隊改革不斷深化,軍隊逐漸走向開放和透明,可供報道的視野更加開闊、資源更加豐富。如今,南周防務報道取得了可貴的突破,但要成為“領跑者”,擔負的責任依舊艱巨。
@蘇永通:自從老姚做防務版,講起話來就是有那么幾分神秘感。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詞兒是“勾兌”,不知這是不是湖北話的常用詞。哈哈哈……軍事資源開拓很難,從大閱兵特刊最終的呈現可見,老姚著實下了巨大的氣力。市場化媒體做軍事新聞,無論題材還是風格的突破,都要經歷不斷的摸索和檢視。相信老姚會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