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軍隊的“政變DNA”
軍方就這樣在土耳其政壇縱橫捭闔了80年,到了2003年,他們終于遇到了一個克星:雷杰普·塔伊普·埃爾多安。這位出身貧寒、靠個人不懈奮斗上位的新總理,最終能馴服軍方,憑借的是嫻熟的政治技巧和出色的政績。
責任編輯:聶寒非 實習生 萬沐欣
政變被挫敗后,土耳其政府迅速展開了大規模的抓捕行動,目前已有7500多人被抓,近萬人被停職。
土耳其本身民主發展的不完善是軍人干政的重要原因:國家在1950年代實現了民主化,但是通過選舉上臺的政黨,要么搞專制獨裁,要么親近宗教勢力,凱末爾創立的共和人民黨,也沒有在政治生活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導致土耳其政局長期不穩定,你方唱罷我登場。
軍方就這樣在土耳其政壇縱橫捭闔了80年,到了2003年,他們終于遇到了一個克星:雷杰普·塔伊普·埃爾多安。這位出身貧寒、靠個人不懈奮斗上位的新總理,最終能馴服軍方,憑借的是嫻熟的政治技巧和出色的政績。
土耳其發生未遂政變,不管政變是否是總統埃爾多安自導自演的,他顯然是要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達到鞏固權力的目的。而從此次政變的場面來看,無論是組織還是實施,都拙劣得不成樣子。這不禁讓人想起此前土耳其歷史上的4次干脆利落、行云流水般的政變,最近的一次,其實也不過是1997年的事。同一支軍隊,為什么前前后后的表現有云泥之別?
軍隊不參政但凌駕于政治之上
經過一系列權力運作,軍隊成為了土耳其新秩序的監管者,也成為一個不受任何監督的獨立王國。
土耳其軍隊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軍隊。奧斯曼帝國是一個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帝國,因為常年征伐,軍人在這個國家地位顯赫。18世紀初,為了應對來自西方的壓力,奧斯曼帝國開始了緩慢的改革,改革重點放在寄托著船堅炮利夢想的軍事領域,從歐洲軍校出來的軍官因此成了西化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戰敗后被肢解,身為將軍的凱末爾率部起義,推翻封建王朝,并于1921年建立國民軍,進行“獨立戰爭”。獨立戰爭的勝利導致1923年10月共和國的成立,凱末爾被尊稱為“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軍在戰爭初期保持中立,只是到了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的1945年2月才對德宣戰。戰后,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幫助下,土軍逐步實現現代化。1952年2月,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于美國,被認為是中東地區和以色列并列的最強的軍事力量。
因為在反對外來侵略、推翻封建統治、建立世俗共和國的斗爭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土耳其軍隊一直在民眾心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軍官們的物質待遇也非常豐厚。但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凱末爾禁止現役軍官參與政治活動。為嚴明軍紀,凱末爾專門在1930年頒布編號為1632的軍事刑法典,嚴禁軍人參政。因此,從1923年到1960年的37年時間內,盡管軍方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確實貫徹著軍政分離原則。
從1923年到1950年,凱末爾主義者牢牢地將軍隊控制在手中,這也使得軍隊發生政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沒有必要,與唯一的政黨共和人民黨領導的文官政府和諧相處。1938年凱末爾逝世后,他的戰友和助手伊斯梅爾·伊諾努當選為第二任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