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覺擴張夢武鋼,逃不脫的重組宿命
1958年成立的武鋼,曾一度是武漢的“驕傲”,當年搶著抱住的“鐵飯碗”,如今面臨去產能的任務。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武鋼開始裁員分流,讓數萬武鋼人回家另謀生路。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吳小飛
2016年3月19日,湖北省武漢市,武鋼體育公園,大量前武鋼職工在助推武鋼轉型的招聘會上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部分求職者仍穿著武鋼工作服。
寶鋼武鋼兩大央企正在走向雙方一直拒斥的合并重組途中?;仡欉^去,武鋼針對小鋼廠的一系列重組均未成功,整個鋼鐵業也鮮見重組成功案例。
武鋼十年來為避免被重組的命運,開始了瘋狂擴張,但擴張的結果則是處處虧損。非市場化決策的惡果如今顯現無遺。
武漢鋼鐵集團(下稱“武鋼”)在2016年6月26日宣布,武鋼、寶鋼正在籌劃戰略重組事宜,兩家上市公司停牌。這個一年多前的傳言,最終被證實。
在此十天前,武鋼董事長馬國強還在股東大會上否認同行間的并購重組,并稱“沒有太多的機會”。
雖然重組消息讓外界詫異,但南方周末記者從多位武鋼退休處干和一線職工口中了解到,大家對此沒有一點意外。
2013年7月,50歲的馬國強剛調任武鋼總經理時,這個傳言就已出現。不過后來武鋼專門就此事進行辟謠。
馬國強來自寶鋼,被稱為寶鋼“管家”。他上任武鋼總經理時,掌管武鋼十年多的武鋼集團董事長鄧崎琳,仍是真正“拍板”的人。不過,鄧崎琳2015年9月落馬,馬國強也在此前的6月扶正。
7月19日,南方周末記者致電兩家上市公司董秘辦,雙方態度一致,均稱沒有進一步信息公布。對于重組的細節,目前仍是個謎。
1958年成立的武鋼,曾一度是武漢的“驕傲”,當年搶著抱住的“鐵飯碗”,如今面臨去產能的任務。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武鋼開始裁員分流,讓數萬武鋼人回家另謀生路。
退休的武鋼工人付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兒子一直埋怨我,當初為什么讓他進武鋼。”當年,女人以嫁給武鋼人為榮,但今天,付平在為30歲的兒子找不到媳婦發愁。
“推進洞房”
“這需要給我一個做卡耐基的環境,沒有的話,我要做卡耐基,還沒做成,我就死了。”
2015年10月,馬國強從鄧崎琳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燙手山芋。2015年,武鋼以虧損75.15億元取代2014年虧損45億的鞍鋼,成為鋼鐵行業上市公司新的“虧損王”。而此前一年,武鋼還盈利16.8億。
從2013年開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就顯現出來,新一輪“去產能”也拉開序幕。但實際上,這個詞從2003年就伴隨鋼鐵工業的發展,年年被中央提及。鋼鐵行業的通常做法是“上大壓小”“做大做強”,去掉的產能永遠趕不上新增的規模。
不過2015年有了變化。中國鋼鐵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粗鋼產量達到8.04億噸,同比下降2.3%;鋼材實際消費量6.64億噸,同比下滑5.4%,為1996年來首次下降。
2016年2月,國務院下了“死命令”,接下來五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噸到1.5億噸。而壓減產能,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加快兼并重組。新的《鋼鐵產業調整政策》要求,到2025年,要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鋼鐵集團。
目前,最具實力的國有鋼鐵企業非寶鋼莫屬。世界鋼鐵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寶鋼以2015年年產粗鋼3493.8萬噸位列全球十大鋼企第5名。但另一個數據顯示,寶鋼日子也并不好過——2015年寶鋼旗下上市公司寶鋼股份凈利潤僅10.13億元,創下18年來新低,同比下降82.51%。
為達到上述超大鋼鐵集團的目標,寶武一旦合并,將超過河北鋼鐵集團成為中國最大、世界第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