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污染耕地:三年探路路未明湖南試驗田再“續命”
“由于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試點工作的效果目前還難以全面顯現,至少需要3至5年時間才會有個規律性的結論?!?/blockquote>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倩 趙雅
一名農民在“萬畝示范片”里翻耕。三年試點,農民并不適應官方規定的治理模式。
作為唯一一個由兩部委批復的國家級試點,長株潭試驗田關乎中國上億畝受污染耕地治理的走向。然而三年來,技術存爭議,基層有怨言,效果仍未評估。
“由于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試點工作的效果目前還難以全面顯現,至少需要3至5年時間才會有個規律性的結論。”
2016年7月上旬,湘江流域正值早稻收獲時節。湘鄉市東郊鄉旺興村農民王長泉在地里翻耕,預備幾天后播種晚稻。東郊鄉地勢平坦,10790畝稻田青黃交錯,在烈日下呈現一派平常的農忙景象。
只有藏在田間的一溜“萬畝示范片”標牌宣告此處農田與眾不同:
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鎘大米”風波席卷后,2014年4月,湖南省啟動長株潭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作為唯一一個由農業部、財政部批復的國家級試點,其成敗關乎中國上億畝受污染耕地治理的走向。
2016年,湖南長株潭試點步入第三個年頭,因一直保持低調,成效如何外界難窺究竟。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進展或不如預期。有農業部官員視察后,甚至希望縮小試點范圍。5月28日,國務院發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土十條”)正式提出延期,為試點“續命”。
“由于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試點工作的效果目前還難以全面顯現,至少需要3至5年時間才會有個規律性的結論。”7月13日,設立在湖南省農業委員會的長株潭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試點辦”)答復南方周末記者,當前,該辦正在配合農業部效果評價專家團隊對試點工作進行三年階段性總結評估,“待2016年的土壤和農產品數據出來后,最早要到年底才會有個初步的結果”。
三年試點,成效難維持?
全國耕地重金屬治理盯著湖南,而湖南耕地治理盯著湘鄉萬畝示范片。湘鄉共有77萬畝農田。2014年湖南開始試點,第一件事是對耕地土壤質量進行檢測,每150畝耕地設一個檢測點。根據土壤環境治理標準,土壤中鎘含量不應超過0.3mg/kg。據當地一名官員介紹,湘鄉有35萬畝耕地合格,42萬畝耕地存在不同程度超標。
42萬畝超標耕地中的14萬畝被納入了湖南試點。試點的基本思路是根據重金屬污染程度的不同實行分區治理,分區關注兩個指標:稻米鎘含量和土壤鎘含量。
我國稻米鎘含量限值為0.2mg/kg,有專家批評標準過嚴,日本限值為0.4mg/kg。湖南試點將稻米鎘含量在0.2-0.4mg/kg之間的耕地列為達標生產區,是“VIP+n”技術的主戰場。“VIP+n”是湖南試點主推的組合技術,湖南相信這一技術能有效減少水稻對鎘的吸收、降低稻米中鎘的累積,在酸性中輕度鎘污染的稻田中種出安全的大米。
對于稻米鎘含量超過0.4mg/kg的耕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