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烙印】我的父親寇慶延: 背著油印機的長征
長征中最難最苦的是什么?父親說,是吃了野菜、野草、皮帶后,仍然難挨的饑餓。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陳燕
廣東省原副省長,原中共廣東省顧問委員會主任寇慶延。
長征中最難最苦的是什么?父親說,是吃了野菜、野草、皮帶后,仍然難挨的饑餓。
長征中,父親差點被當作“改組派”槍斃,是朱老總從槍口下救了他。新中國成立后,父親在廣東從事了多年的政法工作,他的工作準則是“不隨便冤枉人,不要留下冤案、錯案”,也和這段經歷有很大關系。
2016年6月12日19時38分,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寇慶延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105歲。
寇慶延曾任廣東省公安廳廳長,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中共廣東省委政法部部長、政法委主任,廣東省副省長,中共廣東省顧問委員會主任等職。從事政法工作時,他堅持“不隨便冤枉人,不要留下冤案、錯案”,這源于長征途中的一段特殊經歷。
以下為寇慶延之子寇南南口述:
刻骨銘心的饑餓
家父原名寇慶諺。紅軍到達延安后,為了慶祝長征勝利,父親將“諺”改為“延”。
父親小時候家境貧窮,他一邊放牛,一邊在爺爺的私塾里上了三年半學。他的家離湖北黃安、麻城很近,1928年,黃麻地下黨到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當時父親才16歲,入黨要18歲,他就經人介紹參加了共青團。1930年春,當地的地下黨起義,各地成立了蘇維埃,父親被推舉為蓮花堰鄉蘇維埃委員,同時加入了赤衛軍。
父親說過,那時參加革命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只有參加革命,才能有出路,至于革命理想,是后來才逐步培養起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