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茶話】評職稱的記憶
看來,在利益相關的評委參與的條件下,等額+相對多的評委+只看代表作,基本能夠保障評審的公正。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93年我被評為研究員,1994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這也是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首次有代表(而且是兩名代表,另一位為所長喻權域)進入這個委員會。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分管新聞與傳播所的是副院長劉吉,所以我們被編入他分管的哲學片(五個片,每個片20人出頭)兩年,評職稱的會議主持人自然是劉吉;后來編入社會學片,這個片的主持人是副院長汝信。參加社科院里的評職稱,我感覺最大的好處是開闊眼界,能夠了解相關學科最新的發展和看到一些代表作。其中一些故事,值得說說。
滕守堯當時已是國內著名的西方美學專家,1993年他和我一起參評研究員沒有評上。他從副高到正高五年間,共發表了290萬字的成果(含譯著),質量也頗高。他敗在提交的代表作上??赡芸紤]到自己的一部關于中國哲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