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網停擺
在互聯網世界,烏云網一直扮演著“守護者”角色。但烏云網模式自誕生起,就一直行走在灰色地帶,因而備受爭議。烏云網此次危機,正是這一灰色地帶的風險爆發所致。
責任編輯:顧策
白帽子黑客是在“排雷”還是“撬保險柜”,技術上很難分辨。
在互聯網世界,烏云網一直扮演著“守護者”角色。但烏云網模式自誕生起,就一直行走在灰色地帶,因而備受爭議。烏云網此次危機,正是這一灰色地帶的風險爆發所致。
“我出去躲兩天。”
方小頓顯然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前不久,他在朋友圈發“跑路”信息時,還配上了一組做鬼臉的微信表情。以IT男為主的好友群體紛紛點贊,并配合字里行間的輕松姿態,附上留言:“方小遁”。
他終究沒能“逃遁“成功。2016年7月20日,著名漏洞報告平臺烏云網(Woo Yun)貼出“服務升級”公告,網站一時無法訪問。與此同時,南方周末記者從多處信源獲悉,包括方小頓在內的“多名高管被抓”,烏云網被迫停擺。方小頓網絡ID叫“劍心”,是烏云網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赫赫有名的“白帽子”黑客。
在黑客江湖,一部分群體通過攻擊系統漏洞獲取數據,再把信息兜售至黑市牟利,被稱為“黑帽子”黑客;另一部分是“正面角色”,號稱只是將檢測出的bug提交至報告平臺進行公布,提醒、倒逼企業注重用戶的數據安全,被稱為“白帽子”黑客。
一般而言,白帽子先將自己發現的漏洞提交至漏洞報告平臺,審核通過后會粗略發布漏洞情況,并等待涉事單位認領。如若幾十天后仍沒有機構聯絡平臺,將進一步公布漏洞細節內容。一直以來,烏云網以這種方式公布信息,敦促企業加強安全意識。
“往往不是黑帽子或者白帽子,而是斑馬,白天黑,晚上又洗白。”付德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漏洞提交前,黑帽子與白帽子的身份界定模糊,提交后公布環節的流程不規范,造成烏云網模式自誕生起,就在法律與道義上備受爭議。付德明在一家世界500強公司做企業網絡安全防衛工作。
此番烏云網被查事件在業界造成震蕩,再次引發了一場網絡倫理的討論。
“這次是攤上更大的事兒了”
“這次是踩上雷了,幫不了他們(烏云網)了。”一位與烏云網有業務往來的IT人士劉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