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公益創投三年考 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多元參與
廣州公益創投步入第三個年頭。
責任編輯:呂宗恕
“樂水行廣州”志愿者從匯入珠江的河涌里取水觀察。
廣州公益創投步入第三個年頭。
與起步于2007年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不同,這場由政府主導的公益“創業投資”,以項目遴選的方式,為初創期的公益組織提供“種子資金”。
這意味著,除社工機構以外的其他民間公益組織,也有機會得到官方資金支持,且擁有更多項目自主性。過去三年,廣州發出近5000萬“紅包”,吸引了近千個公益項目申報。
中國的社會創業尚在起步階段。公益創投對社會組織的幫助有多大?如何考量投資回報?理想的社會創業模型應該是怎樣的?我們試圖通過廣州樣本來展開觀察。
創新:沒想好名字,創投的錢就來了
“就像瞌睡碰到了枕頭”,廣州市法澤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法澤”)理事長吳治平這樣形容公益創投資金對公益項目的幫助。
吳治平是農村婦女問題作家,2013年,她在廣州注冊了“法澤”,第一筆業務來自廣州市社工委——為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建設做調查。
吳治平在調查中發現,每年每條街道200萬元社區服務中針對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的還不到19%,而城中村異地務工人員人數已經超過本地人口數。
她萌生了在城中村做外來工融入社區服務的想法。
正在找錢的吳治平,與廣州公益創投不期而遇。這是公益創投首次落地廣州,每個項目最高可以拿到30萬的資助,周期一年。
有了調研的基礎,吳治平很快寫好了項目書。項目以外來工需求為出發點,以“外來工參與服務外來工”的創新點受到了評審們的青睞。最終,該項目獲得了30萬的頂格資助,還入選了廣州市公益創投十佳品牌。
同樣幸運的,還有廣州市越秀區志盟社會服務中心總干事鄧躍暉。在第一屆公益創投大會上,他所申報的消防體驗項目連項目名字都來不及確定就遞交了。盡管沒有發展規劃,也缺乏實施預算,由于創新,項目還是入了圍。在專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