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鹿港,最終極的懷舊
我寫小說雖然也寫到一些懷舊的經驗,但我有一個比較大的企圖,我想由懷舊寫跟現代的、國際的、政治和性有關的東西,而不只是懷舊。
責任編輯:朱又可
我寫小說雖然也寫到一些懷舊的經驗,但我有一個比較大的企圖,我想由懷舊寫跟現代的、國際的、政治和性有關的東西,而不只是懷舊。
我是一個臺灣人,我對南京和上海的印象都是以前書本上讀來的,1987年兩岸可以來往的時候我來上海,可那畢竟不是我熟悉的,所以當我想要用一個懷舊的心態來寫小說,我立刻很清楚地告訴自己,我的懷舊、我的感傷、我的依戀、我的喜好必須透過一個更全球化的,或者是更人性共同的,更國際化的方式才能傳達給我的讀者。否則,只談上海、南京,像我這樣的臺灣作家就沒有辦法了解到大陸人的鄉愁。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很快就驅逐了地域的觀念。當我要用到懷舊這樣的主題的時候,如果我以具體地域來寫,我沒有辦法與更廣大的讀者溝通。
理由很簡單,我來自鹿港,三百多年歷史的一個城市。鹿港曾經是臺灣第二大商港,乾隆嘉慶年間,是它最興盛的時候,靠遠洋海運做生意。那個時候以戎克船運載貨物,可以上達天津,南下至菲律賓,所以我們鹿港就有很多船頭行。船頭行運載貨物,也就是最早的兩岸貿易。海運最怕碰到的是什么呢?臺灣海峽是一個很險峻的地方,曾經有一個歌謠說一百個人來渡海,從大陸到臺灣,可能最后剩下不到十個來到臺灣,因為要過黑水溝,海象很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