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烙印】新“興國調查”:“將軍縣”的世紀尋路

“你們不是‘將軍縣’嗎?怎么還這么窮?”胡玉春期待著不再遇到這樣尷尬的問題。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趙建楠 陳浩源

在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某長征軍事夏令營的小隊員在渡口邊的廣場上整裝待發。(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你們不是‘將軍縣’嗎?怎么還這么窮?”胡玉春期待著不再遇到這樣尷尬的問題。

出租不打表,摩托滿大街穿行,老城中心區外墻斑駁的小樓,不遠處新城電梯房住不滿卻還在拔地而起——興國,這個贛南小縣有著中國四五線城市的標配。

紅色革命過后,興國依舊保留著獨特的歷史標簽:全國有名的“紅軍縣”“將軍縣”“烈士第一”縣和毛澤東“欽點”的“蘇區模范縣”。

僅1955-1964年間,興國被授予解放軍少將以上軍銜的就有56位,數量僅次于湖北紅安,有的村落走出了三位開國將軍,“將軍縣”聲名顯赫。

“你們不是‘將軍縣’嗎?怎么還這么窮?”總是有人這樣問胡玉春。作為縣城里公認的紅色歷史專家、縣政協文史委原主任,胡玉春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接待了一波又一波前來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的共產黨干部。

在許多人眼里,這個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中就有8萬人參軍參戰的“紅軍縣”,應該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中煥發生機。

有著23179名革命烈士,居全國各縣之首的興國,早就出現在“十五”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的名單中,眼見“十三五”到來,非但沒有“摘帽”,扶貧村的數量卻從最初的58個增至165個,涉及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全縣總人口約83萬,行政村304個)。(數據引自2015年《產業扶貧托起老區小康夢——興國縣委書記賴曉軍訪談錄》)

2016年2月3日的縣第十七屆人代會第七次會上,興國縣縣長陳黎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表了摘帽的決心,2018年是大限。

“沒想到家鄉還這么窮!”

1986年,胡玉春到武漢拜訪興國籍老將軍鐘文法,老人剛從武漢軍區副政委的任上離休。吃飯時,鐘老滿面愁容,他告訴胡玉春自己看到一篇內參,寫家鄉興國百姓穿不起褲子。

這篇內參的內容,被胡玉春認為是來自1985年時任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主持的一項調研結果。

1985年6月,萬紹芬當選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后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