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陸谷孫先生
陸谷孫先生身上體現了復旦傳統中比較寶貴和特別的一面,那是一種持己守道、有所不為的狷介之氣。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16年7月28日下午1時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76歲。
陸谷孫先生身上體現了復旦傳統中比較寶貴和特別的一面,那是一種持己守道、有所不為的狷介之氣。
得知陸谷孫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久久被低郁悲傷的情緒所占據。先生的年紀并不是很大,而走得又如此突然,令人痛心和難過。對于我們這一屆的復旦英文系學生,也包括之前和之后的幾屆學生,陸谷孫的名字是與我們在復旦的歲月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先生的離開,讓我們不自覺地去回首自己的大學生涯,讓一些已經模糊的記憶和情感重新又清晰起來。在另一個層面,對于我這個步先生后塵、也選擇了做一個大學教員的后輩復旦人,重新去回憶、思考和體會先生的言談行止和風度氣象,心中又多了一層難以盡言的感受。
按說,我沒有資格寫什么紀念的文字,因為陸谷孫先生并沒有教過我們復旦88級的英文系同學。按照當時的安排,本來大四上學期有先生的英語散文課,但不巧的是,先生恰好在那個學期赴美探親。不過,也因為這個緣故,讓我和先生有了在復旦求學期間唯一的一次交集。
那時,先生的英語散文課在系里已是一個傳奇,所以我發現自己居然沒有機會上,自然非常沮喪。于是,情急之下,只能翹掉與先生的課時間沖突的其他課程,大膽去旁聽先生正在給大四學生上的散文課。那時,旁聽似乎還不是特別常見的事情,而且教室又是根據學生人數安排的,并沒有空座。先生的課堂“聽者如云”的情景是后來的事,當時還不是這樣。于是,按照上海話說,我便很“老嘎”地拖了一張長凳,坐在邊上聽先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