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用藥清理風暴“萬能神藥”,不再萬能
在一些醫院,輔助用藥占醫院用藥的比例高達60%-70%,在銷量前十的榜單中也占據了大半壁江山。超劑量、超適應癥使用也并不少見。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倩 趙雅 李蕊 黃子珈
醫??刭M劍指輔助用藥,中藥注射制劑被認為是重災區。
在一些醫院,輔助用藥占醫院用藥的比例高達60%-70%,在銷量前十的榜單中也占據了大半壁江山。超劑量、超適應癥使用也并不少見。
“類似的輔助用藥一旦進入科室,科室主任幾乎就能坐等收錢。”
“現在的問題是,誰有處方權,誰說了算。”
當護士將輸液針刺入靜脈,85歲的父親略微皺了皺眉,江西人陳樺(化名)心里隱隱作痛,不過她安慰自己:父親的病會好起來的。
這是江西省某三甲醫院,陳樺的父親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來此就診。檢查結果出來了:父親還同時伴有腔隙性腦梗塞、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種老年病。醫生共開了7種藥——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依達拉奉、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丹參多酚、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喜炎平和復合輔酶。
陳樺不懂藥,向藥師朋友咨詢,卻得到了近乎一致的答復:“這位醫生真敢開藥??!”
上述7種藥品中,5種被認定為“輔助用藥”。其中,注射用復合輔酶老年用藥,提示未進行該項試驗且無可靠參考文獻,依達拉奉說明書更是明確提示高齡患者慎用。
“幾種改善微循環和神經癥狀的輔助藥物聯合使用,是否會發生藥物不良反應,醫生真的做足功課了嗎?”一位臨床藥師質疑。
輔助用藥,這個略顯生僻的名詞到底是什么?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干榮富尋遍相關文件,發現國內對此并無官方定義,決定權全在醫院。例如免疫調節藥胸腺肽,在上海的區級醫院屬于輔助用藥,在腫瘤醫院卻屬于治療性藥物。
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解釋,也頗為模糊——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療藥物作用”或“疾病和功能紊亂的預防和治療”的藥物。
由于治療病種多、適用科室廣、用量奇高,輔助用藥在國內被戲稱為“萬能神藥”。神藥之“神”,就在于似乎“什么病都能治”。
不過,“萬能神藥”的寒冬正悄然來臨。2016年7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衛計委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輔助用藥管理的通知》,列出了第一批50個重點管理輔助用藥目錄。而此前一年,包括北京、云南、安徽在內的多個省份都公布了輔助用藥目錄、重點藥品監控目錄,以杜絕不合理用藥、減輕醫保支付壓力。
目前看來,整肅輔助用藥的“戰役”尚沒有結束的日程表。令醫院和企業頭疼的事情,似乎才剛剛開始。
“吃不死人”的“萬金油”
雖然此前已有多個省市陸續出臺了輔助用藥管控政策,但此番內蒙古50個品種目錄的出臺,還是被視為“一記重錘”。
“相比其他地方更嚴苛、更細化。”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參照“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