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再走國外的彎路 ——“最高級別”聯合研究報告把脈中國醫改

聯合報告認為,中國已形成了一個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體系,該體系重治療而輕預防,注重服務數量和提供治療服務,而不是從源頭上保障健康。人們傾向于在公立大醫院,而不是在基層衛生機構接受服務。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李麗 鄭韶儀

就醫難仍是中國老百姓的普遍感受。(視覺中國/圖)

聯合報告認為,中國已形成了一個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體系,該體系重治療而輕預防,注重服務數量和提供治療服務,而不是從源頭上保障健康。人們傾向于在公立大醫院,而不是在基層衛生機構接受服務。

2016年7月22日,由世界銀行牽頭,包括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財政部、國家衛計委、人社部在內的“三方五家”發布聯合研究報告——《深化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設基于價值的優質服務提供體系》。

這份歷時兩年、耗資300萬美元,由上百名國內外專家參與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應進一步從目前以醫院為中心、側重服務數量和藥品銷售的模式,轉向以人為本,以健康結果為重點、更加注重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質量和建立高價值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7月21日,在新聞發布會的前一天,世界銀行官方網站公布了該報告的中英文版。使用了大量研究數據的這份報告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自2009年來實施的新醫改成就,特別是在擴大保險覆蓋面方面“成績斐然”“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但也就醫療費用增長過快、醫院過度擴張、激勵機制不合理等問題向中國發出醫改警示,并在八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報告認為,“中國到達了一個轉折點,開始面臨很多高收入國家曾經經歷過的挑戰和壓力。”中國的衛生體系需要通過改革來應對新挑戰。

高投入未必帶來高價值

這份被輿論稱為“最高級別”的醫改聯合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衛生服務體系需要避免走向高成本低價值的風險。報告中對“價值”的定義是: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健康結果、服務質量和病人安全。

研究報告中將美國與新加坡作對比,認為“美國是一個低價值的衛生系統”,因為按平價購買力計算,其人均衛生支出接近9000美元。而新加坡人均衛生費用僅為3000美元,但健康結果和預期壽命都優于美國,因此被認為“是一個高價值的體系”。

報告認為,改善質量是衛生領域發展的核心目的。高質量服務不一定意味著高成本,但劣質服務往往導致資源浪費和不良的健康結果。例如,2012年,美國因不當和不必要用藥產生的醫療費用約達2000億美元。

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美國醫療支出中的30%-40%的費用都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中國不應該重復這些錯誤。

關于美國的醫療,曾有這樣一個比喻:醫生都聚集在一條泛濫成災的河流下游,拿著大量經費研究打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