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淡墨當中,有我想要表達的意志 董陽孜談書法

林懷民32歲創辦云門舞集時,邀請同樣年輕的董陽孜書寫了“云門舞集”。白先勇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時,請董陽孜題字,董陽孜按照要求完成,分文不取。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實習生 鄭嘉慧 吳惠明

董陽孜書法的市場價格不菲,54米長的《臨江仙》標價1000萬人民幣。求字者絡繹不絕,但董陽孜經常拒絕,原因是“字的內容太俗”。(展出方供圖/圖)

林懷民32歲創辦云門舞集時,邀請同樣年輕的董陽孜書寫了“云門舞集”。白先勇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時,請董陽孜題字,董陽孜按照要求完成,分文不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開篇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日前以高1.8米、長54米的長卷形式在蘇州展出。

為了這幅長卷,臺灣書法家董陽孜做了多年準備,最后在一天時間里一氣呵成:“這么長的一張紙,我兩遍把它寫完。第一遍大概只寫了幾個字,失敗,全部重來。第二遍一口氣寫下來。書法要一口氣做完,就像攝影,一個快門就要定江山。”

董陽孜書寫長卷《臨江仙》時,將紙鋪在家里一個房間的對角線上,但一次只能寫六張,寫完三四張,找個地方趕快掛起來,再把第五張變成第一張,寫完四張再找地方掛起來,如此反復多次。將整首詞寫完,共計用紙65張。

董陽孜習慣不用助手,全靠一己之力完成。工作時,她連自己的女兒都不準上來。寫完《臨江仙》,汗如雨下,膝蓋痛得站不住,雙腿已經動彈不得。

1942年,董陽孜生于上海,10歲時,在父親的指導下,從臨摹顏真卿開始學習書法。1960年代,董陽孜赴美學習油畫和陶藝,但依然勤習書法,并嘗試用西方構圖方式表現書法創作。

如今董陽孜的書法已經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文化名片,臺灣重要的藝文團體和活動的題字都和董陽孜有關。董陽孜和林懷民早年在紐約認識,林懷民32歲創辦云門舞集時,邀請同樣年輕的董陽孜書寫了“云門舞集”,這四個大字跟隨云門走遍了世界。白先勇當年很多小說書名的題寫也出自董陽孜之手。白先勇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時,請董陽孜題字,董陽孜一口答應,按照要求一一完成,分文不取。

其實董陽孜書法的市場價格早已不菲,2米×8米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