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蛆:抗生素殘留的清道夫
科學家早已發現蠅蛆能夠降解環境廢棄物,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最近浙江大學張志劍副教授領導的團隊進一步發現,蠅蛆腸道微生物還能夠降解動物糞便中的抗生素及耐藥基因。這一發現為解決中國飼養業中突出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責任編輯:朱力遠
研究人員在新型蠅蛆養殖場觀看蠅蛆的生長。他們期待蠅蛆在廢棄物生物轉化與降解的同時,獲得數量可觀的蠅蛆蛋白與有機肥。
科學家早已發現蠅蛆能夠降解環境廢棄物,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最近浙江大學張志劍副教授領導的團隊進一步發現,蠅蛆腸道微生物還能夠降解動物糞便中的抗生素及耐藥基因。這一發現為解決中國飼養業中突出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這是一項有味道的科學進展。
“夏須甕盛泥封,勿令蠅蛆。”北魏時期,賈思勰在介紹農業技術的《齊民要術》中提到,夏天要用泥土封口的容器存放農作物,以免生蛆。這可能是對“蛆”的最早記載。
蛆是蒼蠅的幼蟲,自古以來,我們就把它視為污穢之物,避而遠之。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生態與環境科學家發現了蠅蛆不僅能降解環境廢棄物,還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便開始利用它來處理動物養殖的糞便。
最近,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張志劍帶領團隊進一步發現,蠅蛆腸道微生物能夠降解動物糞便中的抗生素及耐藥基因。業內人士指出,蠅蛆的這一新功能將會對解決中國飼養業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新思路。
嗜腐性的“分解者”
2011年前后,浙江德清縣新安鎮的生豬養殖場規模越做越大,豬糞的處理成為當地農民最大的困擾。當時,3萬多頭生豬每天要產生糞便30多噸,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污染源。最終,在張志劍的幫助下,村民鄭建國通過養殖以糞便為食的蠅蛆,解決了豬糞處理的問題。
這是張志劍團隊研發的“新一代蠅蛆生物轉化技術工程”的一次實踐。
此次項目的成功,離不開人們對蠅蛆習性的科學認識。從生態學上講,家蠅及其幼蟲均屬“雙翅目(Musca domestica)”,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多年來,正是利用這一特殊的天然屬性,科學家們將蠅蛆馴化成一種昆蟲與環境微生物協同作用的新型生物反應器。
事實上,一開始,研究蠅蛆的科學家們并不具備生態學的觀點,只是單純地追求蠅蛆身上優質的蛋白質。長久以來,生產蛋白質一直是科學家們對蠅蛆關注的重點。特別在蛋白質飼料全球短缺的今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倡議,開展可食用昆蟲為主的“微家畜農場”研發與應用,實現“蟲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