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姆眼中的羅馬革命
塞姆的《羅馬革命》初版于1939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
責任編輯:劉小磊
古典學家塞姆
塞姆的《羅馬革命》初版于1939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雖然該書出版之時,塞姆剛剛36歲,可以說是古典學界的新人,所討論的問題,也不特別新鮮:奧古斯都奪取權力和建立元首制的進程,但該書的內容、方法和敘事,某些章節的標題,如“領袖”“向羅馬進軍”“全意大利團結起來”等,或許直接反映了歐洲人目睹的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奪權和希特勒在德國建立獨裁統治的經歷,因而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廣泛共鳴。在戰火連天的1940年,在作者也離開大學加入軍隊的情況下,主流學術刊物都發表了書評,對作者的學識與成就給予肯定,從此奠定了該書的經典地位。
嚴格說來,塞姆的基本觀點不算新奇。雖然近代早期以降的很長時間里,羅馬共和國曾被視為古典民主的典范之一,但自19世紀專業史學產生以來,羅馬共和國乃寡頭政體的基本觀點,經過德國學者蒙森等的論述,基本成為正統。塞姆無疑繼承了蒙森的傳統,將羅馬視為寡頭政體的共和國。該書與蒙森等人觀點上的一個重要差別,是它不僅認為羅馬共和國是少數顯貴家族的統治,奧古斯都的元首制同樣也是少數寡頭的統治,用他本人的話說:
奧古斯都的統治是一個集團的統治,他所建立的元首制在某些方面也類似一個辛迪加。事實上,這個領袖的存在是以這個集團為先決條件的……在任何時代,無論政府的組織形式和名稱是怎樣的,無論它屬于君主制、共和制還是民主制,都需要有一個寡頭集團在幕后進行統籌;而且羅馬在共和國和帝國時期的歷史都是統治階級主導的歷史。
塞姆不僅認為羅馬共和國到帝國初年都是寡頭的統治,而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