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0501-0507)
責任編輯:史哲
評審:曹西弘 劉洪波 劉小彪 錢克錦
柏楊也有劣根性
中國網,5月5日,作者:王龍
某種意義上的《丑陋的中國人》與其稱作“犀利”,倒不如說更像個雞毛撣子,因為他的“批判”精準到了只打掃某個灰塵顆粒的程度,對導致產生灰塵的現實問題從來避而不談。他所義憤填膺的不過是些雞毛蒜皮、可有可無的小事而已。盡管如此,人們緬懷柏楊的理由也很多,一如多少年來對他褒獎。然而,其中最主要一條卻沒人說,人們愛戴他僅是因為近代中國真正的批評家實在少得可憐,除了他和魯迅再找也只能是“憤老(憤怒老年)”李敖了。泱泱大國13億之眾,百年來只有幾個人敢于公開向自己的同胞“拍板磚”,連專揀瑣事的嘮叨都能讓人視作勇敢,這究竟是柏楊的大幸還是不幸呢?
實事求是地說,柏楊是個世俗社會批判者,也是個世俗社會的踐行者,就像他滿口不離傳統文化又時刻在痛罵傳統文化,臨終前也沒有忘記讓馬英九找個忠心耿耿的“魏征”。由此可見,中國人共同的弱點在他身上同樣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才是個真實的柏楊,而這樣的柏楊顯然不是中國人所需要的。當然,在為一個人蓋棺定論時應該厚道,中國社會能夠接納并隆重紀念一個批評家,首先是文明的進步。也許對于活著的中國人來說,什么時候讓魯迅、柏楊式的人物不再珍奇,什么時候讓他們的話變得不再“振聾發聵”,那才是對他們在天之靈的告慰。
【推薦理由】柏楊去世,大陸媒體20年后再度關注柏楊及其《丑陋的中國人》著述。這篇評論,該是一片贊譽聲中一個較為苛刻的批評文章。冷靜地讓人感到可怕,反思20年來國人與國家之發展,感慨系之。
No.2今天的青年需要屬于自己的集體信念
《南方都市報》,5月4日,社論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反叛不是問題,問題是這個時代根本沒提供什么牢靠的價值供他們反叛、供他們反叛之后再回歸。老一輩人信仰的集體主義、斗爭哲學、革命美學;更早時候凝聚人群振奮人心的民族危機、民主信念;再更早時候的忠君愛國、三綱五常——不論優劣好壞,這些曾經整合社會的時代精神沒有一樣能夠完好地活在今天的中國社會。
更為吊詭的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所謂的“消費主義時代”,能讓大眾消費的只有屬于社會底端的物質產品,至于高端的精神產品和政治品,比如自由主義所主張的個人主義、民主憲政法治等等則極為稀缺。社會結構的扭曲在個人精神層面帶來的結果是:中國人的消費主義亢奮伴隨著精神生活的萎靡。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他們普遍找不到可以信任、有歸屬感的群體。所以,只能是依靠一個暫時的信念找到一個集體,依靠集體的力量擊打世界。如同今次的愛國熱情大爆發。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這個節日的重點不在于89年前的新文化或者學生運動,更重要的是青年人曾經擁有的精神風貌。它不能用愛國兩個字簡單替代,也不能用追求科學民主這樣的具體訴求來概括;它令人動容的,是激情在理性的指引下幻化為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更是心智在激情的動員下去擁抱、去辨析、去重新界定、去認真確認這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運動總是短暫的,今天卷入愛國運動的青年需要的是一份日后的反省,審視內心、靜察社會,你應該在哪里安放自我?在物質生活的壓迫之下,在精神生活的虛弱之中,青年們需要去建設屬于自己的集體信念。
【推薦理由】這或許是今年紀念五四青年節最關痛癢的一篇文章。我們欣賞文章的直言無忌,直奔問題核心。今日中國政治進步緩慢、物質主義泛濫、青年人價值觀迷失,但他們卻是社會最主要的改造力量,他們有熱情,并愿意表現出來,所有這一切讓我們有一種深深憂慮,因為它隨時有可能被盲動所操控;但同時也令人欣喜,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更有可能自主選擇,發現自己生命的真實意義所在。
No.3官推官選:一個偽民主的樣本
《中國青年報》,5月6日,作者:王辰光
民主是個好東西,但離開了公開透明,好東西未必有好結果。本溪日前發生的一幕,就說明了民主程序是如何演變成掌權者瓜分權力的盛宴的。
干部選拔任命,即使是“官推官選”,背后的功夫也極為復雜。一下子將3名干部子女安排進候選人之列,還要確保其順利當選,可不是組織部門幾個具體操作者能做得了主的。同為干部子女,“當選”后的職務如何確定?是按父母權力大小,還是憑個人“政績”?是遵照“一把手”的旨意分配,還是掌權者相互間達成了默契?……
孩子總歸是自己的好,這可以理解。盡自己的最大能力,把“根紅苗正”的子女推到盡可能高的高度是其本能。但無論是《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還是本溪市創新的“雙推雙考”,無不是為了抑制少數人的這種本能而設。但從“官推官選”事件來看,這個所謂民主選拔稱得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民主的樣本。
瓜分權力的盛宴散了,終需有人埋單的,但至今似乎還沒有人為此擔責的意思。如果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被堵塞了上升通道,必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潛在隱患,長此以往,很難想象,他們是否會再次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質問?
【推薦理由】即使無法挑戰“民主”本身,它也會想辦法繞過去,此次本溪“選團干”事件提供了一個權力挖民主墻角,歪嘴和尚念經的鮮活樣本。其實,這就是權力的本性,約束不夠、監督不力,它必然像水銀般無孔不入,即使是擁有良好初衷、設計精良的制度也難免淪為笑柄。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