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債違約倒逼“剛性兌付”
央企、國企成為信用債違約主角,最大的原因是信用債的發行門檻決定了,其發債主體本身就是央企、國企。央企、國企一旦違約,償付難度要比民企大得多。
責任編輯:馮禹丁
2016年以來,信用債違約進入高峰期,前八個月違約金額幾乎是過去兩年的兩倍。
央企、國企成為信用債違約主角,最大的原因是信用債的發行門檻決定了,其發債主體本身就是央企、國企。央企、國企一旦違約,償付難度要比民企大得多。
多位受訪者認為,此輪部分債務風險將由市場埋單,包括債券在內的金融市場“剛性兌付”可能被打破,“區域性風險”也將被允許有序釋放。
“雖然說買者自負,風險自擔,但是過去哪家企業公開這么說,就甭想再發債了。”蘇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他是一家總部位于深圳的證券公司債券交易員,從2014年開始,他歷經多次信用債債券違約,前幾次都在地方政府兜底后順利兌付,然而今年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在東北購買的一只國企信用債違約已近半年,仍未兌付。
信用債是指由政府之外的主體發行、約定了確定的本息償付現金流的債券,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次級債等。
2016年以來,信用債違約進入一個高峰期。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12日,國內信用債市場已有41只債券違約,違約債券余額253.81億元。從2014年至今,涉及違約的債券余額總共為385.01億元。換句話說,2016年前八個月,信用債違約金額幾乎是過去兩年的2倍之多。
違約的41只信用債券中,20只來自央企和地方國企,違約債券余額164.7億元,占到了整體違約債券余額的65%。違約后,只有7只債券、37.1億元足額兌付,比例僅占全部違約金額的15%。足額兌付的這7家企業中,只有川煤和中煤華昱兩家國企。
為何央企、國企成為信用債違約的主角?其違約后,為何再難以足額兌付?
信用債為何違約
因為有些央企、國企過去一直扮演著“影子銀行”的角色,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違約風險累積,最終牽連至央企、國企的債務違約。
央企、國企信用債違約頻發,并非偶然。多位債券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央企、國企成為信用債違約主角,最大的原因是信用債的發債主體本身就是央企、國企。
“信用債有發債門檻,不是那么好發的,很多民營企業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