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經過的地方一定有故事” 傳承粵北山城的長征記憶
八十載斗轉星移?;洷钡拈L征記憶如同紅軍留在民居墻上的宣傳標語,日益風化難辨。搶救長征記憶是韶城的當務之急,也是盤活紅色文化資源的序曲。
責任編輯:劉斌
紅軍經過的地方一定有故事,讓長征記憶代代相傳。
八十載斗轉星移?;洷钡拈L征記憶如同紅軍留在民居墻上的宣傳標語,日益風化難辨。搶救長征記憶是韶城的當務之急,也是盤活紅色文化資源的序曲。
已經退休的梁觀福今年特別忙。身為廣東省韶關市史志辦原副主任和韶關文史專家,2016年,這座粵北山城有一項重點工作,落在了他的肩上。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提起長征,鮮有人想到粵湘贛交界處的韶城。這里沒有發生驚心動魄的戰役,沒有見證生死攸關的轉折,也沒有留下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這樣傳唱后世的故事。
“紅軍經過的地方一定有故事,只是有沒有人去講。”2016年3月,韶關市委宣傳部向廣東省請示,將市內4個陳列館、8座紅軍烈士紀念碑、37個紅軍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和131處紅軍遺址遺跡打包成“紅軍粵北遺址群”,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廣東省境內唯一一個以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梁觀福被請出山編審材料,為歷史把關。
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3日,紅一方面軍取道粵北,途經韶關市的南雄、仁化、樂昌,行程四百余里,突破了三道封鎖線。
二十天匆匆過境,八十載斗轉星移?;洷钡拈L征記憶如同紅軍留在民居墻上的宣傳標語,日益風化難辨。搶救長征記憶是韶城的當務之急,也是盤活紅色文化資源的序曲。
目前保存在仁化縣博物館里的紅軍標語。
粵北的南雄縣油山鎮上朔村,村里陳家祠堂的墻上還原了《紅軍歌》的詞曲,這首歌據考證是在這里開始傳唱。
“先從改名開始”
6月正是雨季,國道106線旁,銅鼓嶺戰斗遺址上,11.99米高的紅軍烈士紀念碑掩映在青翠欲滴的松柏中。仁化縣史志辦主任徐誠林舉著傘,小心檢查著紀念碑底座的《銅鼓嶺重修碑記》。一個多月前,他剛組織工人將碑文從白底紅字漆成黑底金字,為了看上去更醒目、莊重。
“等(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大張旗鼓開始搞了,肯定有很多人來這里。”徐誠林說。
長征當時不叫“長征”,叫“突圍西征”。突圍西征前開始前的1934年9月,紅一方面軍由朱德和周恩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