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四年,海外并購終破局 海水淡化,風再起
之前在環保領域中受關注度并不高的海水淡化行業,為何突然火了?這些收購的目的何在?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趙雅 李蕊 黃子珈
海水淡化行業,以前是圍觀者多,破局者少。如今這一困局將會被新一輪并購潮打破。
如果國內海水淡化項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并配合一些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或者電費減免,一大批海濱城市的收益臨界點將被突破,屆時海水淡化將正式告別發展的慢車道。
2016年7月以來,一連串國內企業主導的并購案打破了海水淡化行業的平靜。
先是巴安水務宣布將收購瑞士水務股權,以獲得源自國際巨頭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術。而后,天壕環境全資收購了擁有5個海水淡化項目,以及十多項脫鹽技術的賽諾水務。8月初,巴安水務宣布將再次出手,以96.7萬歐元收購德國上市公司ItN的64%股權,ItN的核心產品陶瓷平板膜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反滲透工藝的前端處理。最后,也是最令人矚目的,外媒曝出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即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參與全球海水淡化巨頭IDE Technologies的競價收購,收購金額可能高達43億元人民幣。
之前在環保領域中受關注度并不高的海水淡化行業,為何突然火了?這些收購的目的何在?
尷尬的“風口豬”
海水淡化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