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阿列克謝耶維奇
如今,阿列克謝耶維奇已經68歲,容顏雖改,但思想依舊,頭腦如27年前一樣清晰。我借為她做現場翻譯的機會,見縫插針地與她敘舊談天。
責任編輯:朱曉佳 聶寒非 實習生 李舒凝
2015年12月,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為阿列克謝耶維奇頒發諾貝爾獎。
我所熟悉的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日前來到中國,參加上海、蘇州和北京等地的圖書博覽會及讀者交流。
之所以說“熟悉”,是因為1989年她隨蘇聯作家協會代表團訪華時,我們就曾在北京師范大學相識。北京師大曾有一間蘇聯文學研究所,因而成了歷屆蘇聯作家代表團必訪之地,兩國作家和翻譯家常在那里相聚。
阿列克謝耶維奇早年造訪北京時,中國正值改革開放起步。蘇聯文學一如既往地影響著我們的閱讀和創作,阿列克謝耶維奇當然也毫無例外地引起中國文學界的關注。2015年,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后,很多年輕讀者像發現了新大陸。其實,阿列克謝耶維奇早就來過,只不過是在27年之前,那年她41歲。
如今,阿列克謝耶維奇已經68歲,容顏雖改,但思想依舊,頭腦如27年前一樣清晰。我借為她做現場翻譯的機會,見縫插針地與她敘舊談天。
非虛構寫作是心靈寫作
27年前,我剛認識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時候,她就告訴我,她正在四處做采訪。我記得清楚,她說:“我透過無數鮮活的講述,無數深埋多年的歡笑和眼淚,無數無法回避的悲劇,無數雜亂無章的思緒,無數難以控制的激情,看見唯一真實的和不可復制的人類歷史,我在寫作中逐漸懂得,原來歷史就是人類真情實感的匯聚。”
27年過去,阿列克謝耶維奇依舊繼續著她的訪談,這種橫跨幾十年的訪談和寫作,需要堅忍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心。她追尋著俄國革命、古拉格群島、蘇德戰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震撼世界的蘇聯解體的脈絡,一口氣寫了五本書。
27年前,我第一次見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時候,她只有一本書譯成中文出版?,F在,她的書幾乎本本都有中譯本,像《鋅皮娃娃兵》《最后的見證者》,特別是《二手時間》,也已在中國出版。如今她的中文讀者之多,又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阿列克謝耶維奇告訴我,她此行上海和北京,親眼目睹中國這個擁有最大讀者群的國家出版她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