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個音樂大師,需要……
中國琴童很多,但不少家庭培養孩子學琴并非培養“神童”,戰略上是為了對抗應試教育,旨在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可戰術上又往往用應試教育的方法,比如重復練習,考級等。再者,琴童缺乏和音樂行家、學生頻繁接觸、交流和競爭的機會。家庭缺乏自信和野心,也是后勁不足的原因。
責任編輯:劉小磊
出生于1986年的美國小提琴家林賽·斯特林,2010年參加美國達人秀第五季,她將舞蹈融入演奏,成功進入了四分之一決賽。
中國琴童很多,但不少家庭培養孩子學琴并非培養“神童”,戰略上是為了對抗應試教育,旨在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可戰術上又往往用應試教育的方法,比如重復練習,考級等。再者,琴童缺乏和音樂行家、學生頻繁接觸、交流和競爭的機會。家庭缺乏自信和野心,也是后勁不足的原因。
有幸讀到《音樂神童加工廠》,愛不釋手。此書翻譯得不錯。譯者有一些好習慣值得借鑒。比如書中人名很多,譯者不忘在初次出現時用括號標出原文,這樣便于讀者隨時查找??赐曛形陌婧?,我還從圖書館借來了它的英文版,推薦給我女兒去看。本書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但篇幅縮減了不少。中文版反而是全本。此書英文版名字為Producing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Virtuosos. “Virtuoso”是指在音樂或其他領域出類拔萃的大師級人物,不等同于中文中的“神童”。“神童”二字會讓我們想起年少時寫出《滕王閣序》的王勃之類人物。這些人年少成名,才華橫溢,最終興許曇花一現,不能超越技能的音速,成為大師(virtuoso),這中間不乏培養方法上的謬誤。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年少成名,家人如獲至寶,帶著他四處斂財。方仲永在技能上只出不進,最終“泯然眾人矣”。
藝術常常是不成功則成仁的豪賭。從神童到大師的道路上,一將功成萬骨枯。小提琴獨奏是競爭激烈的名利場。即便技藝精湛,最終才華能否套現,化作功名甚至生計,也難以逆料。剛來美國時,我們住在一位鋼琴家家中,常聽到音樂界競爭的趣事。比如某小城市樂隊招聘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竟有900人應聘。沒被選中的899人中,不知有多少淪為“饑餓的藝術家”。這還是競爭一個交響樂團的職位,而非書中說的獨奏家。
首先得有名師
此書側重介紹參加大師班的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