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們的世界多一點溫度 ——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課四年記
好多年以后,湖北恩施柳林荒教學點的孩子們也許還會記得那個5月8日微笑日的上午,那堂別樣的課。蒙??偛脤O伊萍和王永祝老師一起給大家上了一堂歡樂的營養課——以前從沒有聽過的食物分類、營養和安全知識,從沒有見過的食物教材,從沒有用過的幸福禮單學習用品......這些開啟他們對世界的好奇。
平凡成就溫度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每天數以萬計的農民從農村到城市的流動構成一幅史上最宏偉的人口大遷徙畫面。有流動,也有留下,留在農村的有數以千萬計留守兒童,他們長期過著“一個人”生活,缺乏心靈的陪伴。
幸運的是,他們背后有一群默默堅守的鄉村老師們。2012年,蒙牛和他們的公益伙伴深度參與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為我們找到了很多在平凡中一直堅守的美麗老師們。
最幸福的“獨臂老師”
翻書,寫板書,使用教具,“獨臂老師”楊樹長用一只右手便能完成所有教學活動,動作嫻熟、靈活。“教書就是我的幸福。”堅守了32年的楊樹長這樣說道。
最深情的“夫妻小學”
“長按手電筒,就是‘我想你’”。四川省通江縣永安鎮有兩所隔山相望的“夫妻小學”,守護這兩所小學的兩個人名叫廖占富與張興瓊。他們隔山以手電的燈光傳遞愛情,一守就是20多年。
最“富有”的堅守
29個孩子,一個規模不及村小的教學點,一位教師堅守近26年。這里是海拔近1600米的湖北恩施州柳林荒,他叫王永祝,他說自己有兩個家,能擁有學校這個大家,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回家成就溫度
除了常駐鄉村的老師,還有一群特殊的老師——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課的老師。他們很多人就是從鄉村走出,多年后帶著滿腔的熱情,他們給老家的孩子們帶來他的世界。
最“古老”的一堂課
2016年6月,蒙牛攜手奧運冠軍焦劉洋來到千年瑤寨油嶺老排,和瑤族孩子們一起學游泳。焦劉洋說:“語言不通并沒有阻礙我們的交流,我真的很喜歡他們。”
最“天涯海角”的一堂課
海南三亞走出過一位心懷夢想的青年人——陳楚生。20多年之后,他回到母校育才鎮立才中學,成為一名“老師”。“有夢想就大膽去做,要堅持!“陳楚生向學生們叮囑。
最守約的一堂課
2015年5月8號。蒙??偛脤O伊萍以公益教師的身份,來到柳林荒教學點,為這里的孩子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營養課。這次的課源于孫伊萍和王永祝老師的一個約定:一定要去給孩子們上堂課。
體系成就溫度
鄉村,是這個大轉型時代的弱者。但這并不意味著她是應該被拋棄的。像許多的鄉村教師一樣,其中也有很多溫情、美麗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守護。鄉村孩子更不能成為時代的弱者,他們需要全社會額外的關注和保護。
據全國婦聯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全國每5個孩子就有1個留守兒童。46.74%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外出,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高達205.7萬。他們長期過著沒有父母相陪的生活,缺乏心靈的陪伴。
與此對比的是嚴重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問題:在主要發達城市,將近80%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然而在貧困的農村地區,只有5%的優秀學生才能進入大學。造成這一數據反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優質教師資源的缺乏和流失。
面對這樣的問題,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課”以回老家為情感紐帶,從企業自身和所能整合的社會資源出發,邀請“社會名人”去給鄉村的孩子當一天老師。以他們的視野和經歷,開拓鄉村孩子的見識和世界,增加他們心靈陪伴感。同時配合“幸福禮單”一對一精準幫扶學校,聯合支持北師大伴讀支教行動等活動,一點一滴地盡力幫助提升鄉村的教育。
從2012年項目啟動,正是依靠一點一滴的真實努力,才構筑了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課”項目的公益生態圈和成果。這個生態圈的伙伴有蒙牛的公益合作方,有社會名人,有大專院校等教育機構,還有社會大眾。截至2016年8月,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課”已聯合108家公益伙伴,邀請92位社會名人上課,覆蓋22個省市600多所鄉村學校,10萬名師生受益。
作為對鄉村學校教育的補充,社會名人回老家上堂課,帶給孩子們的更多是名人背后的故事和經歷。名人通過授課把外面世界新奇的種子種到孩子們兒時的心里,讓他們感受這個世界除了父母家庭、學校老師之外,特別的陪伴和關懷感。但對比中國廣大的鄉村區域,這只是很小的一步。我回老家上堂課更像是一個行動號召,號召更多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帶上知識和熱情,約上中小學老師,給老家的孩子們上一堂課。
責任成就溫度
公益不分大小,只要保持初心。蒙??偛脤O伊萍曾這樣表達她對公益的理解:“我覺得就是喜歡,其次才是責任。你本身首先要喜歡去做這件事情。很多時候,它已經變成我們的一個習慣動作,每年我都會去。當公益成為一個人或者企業組織的一種習慣,在這個公益實踐過程中,你獲得的遠遠大于你給到的。”
如果在保持初心的同時,還能有理性的思考和實踐,那就更加不易。“我回老家上堂課”從一開始就摒除了簡單捐錢捐物的粗暴公益模式,根據學校的具體需要定制專門的物資。精準、系統和精益化,可以說是“我回老家上堂課”公益模式的標簽。
“我回老家上堂課”把公益生態圈的建設做到了極致。蒙牛、上下游伙伴、社會名人、專業院校、社會大眾,都在這個項目中調動起力量。“共享是項目發展的核心思路。用共享的方式,讓更多的伙伴參與進來。愿盡責任,不為現在,更著眼未來。”當被問到“我回老家上堂課”發起四年來最大的感悟和收獲是什么時,負責人吳福順總結道。從自己到大家,從小溫暖到大智慧。“我回老家上堂課”一直在為鄉村孩子注入公益的暖流。
“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便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百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鄉村教育運動”的口號,今天你可以繼續踐行。約上你的老師,給老家的孩子上堂課吧。這是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