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關愛保護
2016年3月,《南方周末》推出《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系列專題報道,用28個版的宏大體量,集結了來自社會各界對于中國留守兒童的關注聲音。在本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上,我們再度聚焦該群體,由南方周末留守兒童系列專題報道的統籌人、公益版資深編輯呂宗恕擔任對話主持人,與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教務長曾晶、北京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理事長劉新宇和歌唱家、公益明星譚晶坐在一起,就“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關愛保護”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2016年度責任年會年度關注單元: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關愛保護
Q1: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從國家頂層設計上來說,解決這個問題的可實施方案是什么?
王金華: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或是從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二是父母為改變生存發展的狀況,同時也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被迫選擇流動,到外地打工。
對于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我們希望在政府機關推動建立專門的兒童權益維護機構,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讓每個留守兒童都能夠受到關愛保護,避免發生極端事件,特別是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
Q2:作為演藝界名人,您認為可以如何運用影響力、如何動員資源,關注到留守兒童?
譚晶:我是一個歌唱演員,當然希望能夠用音樂的力量,比如用一點社會影響力去舉辦一些慈善義演、籌款,或者是有愛心的企業跟我們一起能夠去幫助這些孩子的父母。但我覺得對于留守兒童來說,錢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更需要的是關懷與陪伴。因此我也希望借助我們的影響力,號召更多的企業,提供更多機會讓留守兒童的父母能在家附近務工,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在孩子身旁。
Q3:如果有企業想設計與留守兒童相關的公益項目,是否有一些研究層面上的建議?
曾晶:我們知道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貧困地區,當地有很多對于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困境兒童的扶持的政策,但是因為沒有具體的協調人和執行人員、這些福利政策往往不能夠真正助力于當地的困境兒童。從2010年開始,中國公益研究院就和民政部,聯合國兒基會一起合作,在全國5 省12 縣做了試點,設置了叫“ 福利主任”的職位,為孩子們解決一些他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實際困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如何讓他們的父母就近就業,或者說如何去改變當地的經濟環境,讓父母能夠回到家鄉來務農或者從事其他的生產,從而能夠實現長期陪伴孩子的這樣一個愿望。
Q4:是怎樣的場景,打動了你來做這樣一份《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
劉新宇:“ 上學路上”從2013年開始就是在做留守兒童的心靈關愛,但是心靈幫扶跟物質幫扶有個最大的差別,就是它實際上會更復雜微妙。比如孩子們可能缺書、缺文具,你把它變成物質送給他就差不多了,但是心靈幫扶要甄別篩選、要有可驗證的邏輯,它必須有非常清晰的,甚至連續性、系統性的學術來支撐。因為國際上沒有留守兒童的概念和類似學術的資料背景,所以我們干脆自己來做,這可能就是白皮書的背景了。
一直以來,談留守兒童幫扶,我們核心的幫助目標往往都是留守兒童,但我們忽視了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他們的爸媽。只有讓留守兒童的爸媽知道,孩子們心里面的問題可能比你給他多少錢不相上下或者更重要,也許才能夠真正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的根本問題。
協同共享——移動互聯時代下的CSR應變之道
大咖熱議
主題圓桌一:社交網絡時代的公益傳播路徑與模式探索
“信息的飽腹感和爆炸感讓大家應接不暇,怎么做一個被用戶關注又讓他們自動轉發的公益策劃,是非常燒腦的事情。”
嘉賓主持:郎華 商道縱橫中國可持續發展
案例中心主任
對話嘉賓:南靜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秘書長助理
楊佳 可口可樂大中華區
可持續發展總監
郭愛娣 網易傳媒高級公關總監
郎華:怎么樣利用互聯網開放共享的屬性推動互聯網參與公益?
郭愛娣:為了進行有效的傳播,首先要清楚核心受眾到底是誰,另外一點是要洞察核心用戶深層的心理需求,可能只是簡單的秀自己,也可能是表達自己的主張,把這些訴求和善因綁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好的公益的推動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清楚核心受眾用戶的活躍平臺和話題。
郎華:怎樣通過一個契機推動跨界合作,讓企業公益獲得更多公眾的關注和參與?楊佳:這里說的跨界有兩個層面的事,第一個層面是企業里面的CSR 部門怎么樣跟其他部門跨界。企業和公益,就現在的市場、行業生態來看,在有的時段上可能不太統一。怎么樣停止自嗨、調動更多的人出來,不是單獨一個CSR 部門能做到的,內部的跨界能把CSR 部門做的事情,變成企業一起做的事情。
第二個層面是企業之外的跨界。我覺得互聯網沒有辦法改變內心的驅動,沒有辦法打破原有的機構跟機構、企業跟企業、NGO 跟NGO之間的隔閡,互聯網提供的是真正在外部大環境當中的跨界。內部的跨界可能比外部的跨界還要重要。
郎華:怎樣利用基金會本身的優勢去開發相關項目呢?
南靜: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來講,網絡帶給我們的改變,第一個方面是傳統意義上的捐贈方式的改變,捐贈不再局限于捐錢和捐物,也可以捐時間、捐資源、捐他的智力支持等等。
第二個是,從基金會傳統的公益項目設計來講,經歷了從1.0 版本的授人以魚(直接地捐贈現金和物資幫助他們暫時性地改變自己的困境)到2.0 版本的授人以漁,等到3.0 版本,就開始著力于打造漁業生態——運用基金會的資源為女性搭建從前期的產品設計、包裝到后期產品的銷售渠道、電商的培訓平臺,幫助她們運用網絡的技能更好地發展自己。
主題圓桌二:企業基金會效率說
“公益和慈善如何高效的運轉,可能是未來十年需要關注的課題。”
嘉賓主持:孟登科 南方周末副總經理
對話嘉賓:趙坤寧 明善道(北京)管理顧問
有限公司總裁
蕭嚴 卡特彼勒基金會亞太區經理
彭翔 安利基金會秘書長
孟登科:效率是企業基金會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嗎?為什么效率這個詞很核心?
趙坤寧:不管是基金會還是公益組織,其存在的價值是當每一個公眾、公民想要參與社會時,可以充當公益代理人。
對于公益代理人而言,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委托他會比我們自己做得更好?例如我們共同關注的留守兒童現象,一個公益組織提出的解決方案能夠使問題更快解決,不僅是企業、基金會都愿意把錢交給他做,并且在做的過程當中,能讓別人覺得一塊錢會產生三塊錢的效益,而不是簡單地把一塊錢送到某一個地方去。當職業化和專業化成為基金會的價值點的時候,就會產生效率。
假設在成立基金會進行公益實踐的時候,注重經驗的積累,逐漸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方向,效率會自然產生。
孟登科:“效率就是投入產出比”這個說法,在基金會的運行中是否成立?
蕭嚴:就卡特彼勒基金會而言,它是一個資助型的基金會,資金的效率,投入產出比是非常重要的話題。我們的項目申請采用同樣的申請表,申請表中要求申請方告訴我們,規劃項目的預期投入和產出,并在項目實際完成以后填寫實際的投入和實際的產出。我們會來比較預期和實際的差異。
我們在選擇資助項目時會考慮項目的持久性和可持續性,這實際上是效率重要的組成部分??沙掷m性怎么衡量?如果一個機構或者項目的融資來源越廣泛,就說明它的財務狀況越健康,越能夠抵御市場的各種高低不平。
孟登科:企業公益項目所設計的評估模型和效率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
彭翔:安利基金會的春苗營養計劃做了三個層面的評估,三個層面的評估不僅僅考量投入和產出比,還有項目為受益人群帶來了哪些改變,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公益行業,大家都在談效率,但怎么做項目才更有效率,有沒有可能讓公益行業的生態更加完備?有專業細分的機構,幫助形成一個生態鏈,術業有專攻,基金會做好自己資助的專業,咨詢機構就做好咨詢的專業,最終的效率是體現大家的協同作戰。
主題圓桌三:如何實現品牌營銷與CSR管理的共贏?
“企業公益形象越高越正面,消費者的購買意愿越強。”
嘉賓主持:張強 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副院長
對話嘉賓:張偉亮 海航集團運營總裁王仁榮百威英博亞太區副總裁
楊新斌 華晨寶馬公共關系及企業社會責任高級經理
張強:對企業而言,CSR 戰略跟品牌之間是高度關聯還是內陷式或延伸式的設計?既要抓企業的經營又要抓企業的形象,如果出現矛盾要如何處理?
王仁榮:品牌的社會責任化跟社會責任的品牌化是趨勢,任何一個社會責任的項目都有一個品牌。
我們用品牌運作的方法運作CSR,每年都有超級明星幫我們做CSR,360 度從線上到線下各個部門都會支持。然而困難在于有時候大家理念會不一樣,品牌的人會說,品牌曝光度不夠;營銷的人希望你做的CSR 的東西滿眼都是品牌。但是做CSR 的人要有使命感,不能夠太妥協。如果品牌商業色彩過于濃厚,很多人覺得你做這個就是為你自己。
張強:許多企業的社會責任項目還是從自身需求出發比較多,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楊新斌:企業社會責任要堅持這個原則,“甄別社會真實的需求和社會問題,根據社會問題和受助群體真實的需要而去量身打造適合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和公益項目,而不是適合我們的公益項目。”
張偉亮:這個問題是兩個層次,一是我們為什么要做社會責任,是為了承擔社會責任還是為了市場營銷,這是出發點的問題,如果出發點是好的,社會責任就是為了解決社會上存在的問題;第二個層次是能不能找到問題所在,則是能力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社會責任救助需求的尋找和產品需求的尋找應該是相通的。
張強:企業內部的機制是每年有固定額度,但今年災害特別多,很多人求助,該如何解決?
王仁榮:我相信每個公司都是靠預算來進行管理的,不可能因為公益所以沒有預算限制。所以,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規劃,因為單個事件一下子用光預算肯定是有問題的??梢钥紤]多種方式。比如除了錢還需要什么,災來了水不能喝,我們就近的倉庫可以提供純凈水支持,這個不受預算的影響;比如有志愿者的資源,是不是可以提供產品方面的服務的資源等,要多動一些腦筋,不要被預算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