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多、資源少,草根NGO籌款有點難 沒有資源支持的公益是烏托邦
而那些與民生深切相關且位于偏遠地區的公益項目,因落地實施困難、風險大、周期長、花費大、見效慢,易被人冷落。
責任編輯:呂宗恕
解決西部地區環境生態問題,不僅需要政府投入,也需要NGO的幫忙。
編者的話:從9月7日開始,“99公益日”互聯網籌款在微博、微信上刷屏。稍早時間,多位公益組織人士均提到一個共同的感受;公益組織想公開募款并不容易,尤其不知名的公益組織更是難上加難。本文試圖通過張明琪的籌款困境來呈現草根NGO募款現狀,希冀社會各界能關注到這些志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小微公益組織的發展,為它們提供有力支持。
大家樂意做小而安全的公益項目,因為花錢少、見效快。而那些與民生深切相關且位于偏遠地區的公益項目,因落地實施困難、風險大、周期長、花費大、見效慢,易被人冷落。
4560元的籌款目標,半年過去還差3222元。這是青海彩門公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副秘書長張明琪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2016年4月初,已經為“藏區經典閱讀公益項目”奔波近一個月的張明琪因為找不到公募資質掛靠,不得不試著在自己的微信和微博上發布了眾籌消息,“籌款金額不高,但效果卻不理想”。包括為藏區孩子們募集的教材和教具也遲遲沒有著落。
為了消除網民疑慮,張明琪實時公示善款接收和使用情況。即便如此,參與這項眾籌的網民仍會懷疑“善款到底是不是一對一全部使用到了孩子們身上了”,這讓曾在青海省達日縣教育局工作的張明琪感到無奈而委屈。他知道,沒有官方公益平臺的支持,單憑個人影響力,要說服打動這些經歷環境各異的助捐人實在有些難。
眾籌文案上線一個月,張明琪只籌到了1338元。
遇到同樣尷尬的,還有曾經和張明琪有過交集的兩位資深媒體公益人。一位曾經為云南的生態環境保護傾己所有,另一位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