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火采購,印度是不是有點“冤”?
作為世界上購買武器限制相對較少的國家之一,印度確實曾讓承包商之間展開廝殺,然后坐收漁利。
責任編輯:姚憶江
在軍艦上執勤的印度特戰隊員。
除了遭遇“坐地起價”和無限期的拖延,印度對外軍購另一詬病在于,買了一堆“萬國造”武器兼容性不佳,維修保障各成一體,給后勤和裝備保障以及聯合作戰帶來極大困難。
對于印度而言,“萬國造”要比單一的蘇系、美式或者歐派裝備具有優勢。也是印度防止遭遇一個國家掐脖子導致滿盤皆輸的應對之策。
作為世界上購買武器限制相對較少的國家之一,印度確實曾讓承包商之間展開廝殺,然后坐收漁利。
2016年8月25日,澳大利亞媒體爆出的一則法國造船廠“泄密大案”,幾乎讓印度媒體“炸了窩”:印度從法國進口的“鲉魚”級潛艇的技術資料遭外泄,超過2萬頁的資料包括大量機密信息。這一消息,再次讓印度以無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軍火采辦案中。
此前不久,印度媒體透露,拖延了多年之后,印度最終決定以88億美元“天價”采購36架三代半的“陣風”戰斗機,讓外界瞠目。
印度幾個標志性的大項軍備采購案,都面臨超支和延期的指責,以至于不少人嘲笑印度軍火采辦總是吃大虧,多少有些讓人見怪不怪。
在外界看來,印度的軍火市場是典型的買方市場。印度的每一次軍火大單,幾乎都會引來東西方各大軍工巨頭的血拼,但最終似乎并不像一個買方市場應該得到的結果。
88億美元買36架“陣風”?
印度新德里電視臺2016年4月15日報道稱,印度與法國就購買“陣風”戰斗機達成最終協議,印度將耗資88億美元采購36架“陣風”戰斗機以及全套的武器系統,這是印度過去兩年內最大單軍火貿易。
蹊蹺的是,僅僅是在一年前, 2015年4月11日,法國《解放報》網站報道稱,36架“陣風”戰斗機的“項目金額預計將超46.8億美元”。
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報價離奇地翻了將近一番。再仔細看印方最新的報道,便可發現其中玄機:實際上88億美元是一個一攬子計劃。印度媒體稱,作為政府推動本土的軍事研發制造能力的一部分,法國的公司,包括達索公司必須向印度投資30億美元,并幫助印度公司研發隱身技術和雷達技術。
如果將這30億美元減去,那么58億美元購買36架“陣風”以及所有的彈藥,外加技術轉讓以及物價上升和匯率因素,應該說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畢竟,法國戰斗機在西方是出了名的貴,這一點不僅僅是針對印度。
除了相對比較貴,這次招標耗費時間之長,也甚為少見。
按照2012年1月31日法國總統府的消息,印度中型多用途戰斗機計劃(MMRCA)招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