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離開的能力?因為職場太缺安全感了
“你要擁有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已成為一種流行的說法。
“你要擁有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已成為一種流行的說法。“體制”不單單是指體制內的工作,而是任何我們供職的機構。人們談論“隨時離開的能力”,談的其實是如何提升個人的競爭力,以防萬一被裁員或者遭遇不測,自己不會一下子喪失在社會中立足的能力。
這種說法這么流行,以至于成了一種輿論正確,但鮮有人注意到,它為何流行?它是否只是一種單純的危機感?它真的能激起職人們對工作的上進心嗎?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怎樣才能有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
提升“反脆弱”能力
首先應該看到,提升“隨時離開的能力”是一種非常合理的職場策略。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就分工,再復雜再精細的創造,都會分工切割為無數的小細塊。如果將社會生產看做一條龐大的流水線,那么絕大多數人就像是流水線上的一個小螺絲,他的工作非常細微、具體而明確,但這也意味著,他的可替代性非常強,因為他只是扮演一個螺絲的功能,換上另一個螺絲,流水線照樣可運轉流暢。保羅•福塞爾在其嘲諷中產階層的作品《格調》中就這樣寫道,“他們僅僅將自己當作一個無限龐大的結構中的一個部件,進而磨滅了自己的人性,他們是可以隨意替換的部件。IBM的一位行政人員曾對人吹噓說:‘公司的培訓計劃使我們的雇員成為可替換的零件。’”
在分工精細的職場生活中,我們的可替代性太強了,都市白領也不能免俗,甚至更為嚴重。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