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記憶中的娘子軍文慧的紀錄劇場《紅》
當初紅色娘子軍編舞的時候,像傳統芭蕾一樣,演員的手都是松開的。在娘子軍成為樣板戲的過程中,演員的手都攥成了拳頭——用拳頭砸爛舊世界。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李舒凝
1967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劇照。對《紅色娘子軍》代表的劇場美學,大多數知識女性持批評態度,崔衛平卻覺得,這是一個關于自由和解放的故事。
當初紅色娘子軍編舞的時候,像傳統芭蕾一樣,演員的手都是松開的。在娘子軍成為樣板戲的過程中,演員的手都攥成了拳頭——用拳頭砸爛舊世界。
《紅色娘子軍》的連環畫投射在猩紅的幕布上,四位演員在黑暗中默立。音樂響起,肢體蘇醒,一位演員很快進入樣板戲的表演,其余三位像久未活動的木偶,做著失調的、非對稱的動作。他們有人跳過《紅色娘子軍》,有人對這部樣板戲聞所未聞。演員借助舞動的身體尋找《紅色娘子軍》與自己相通的管道,投影儀在他們身后放映訪談視頻,受訪者對樣板戲的回憶、批判與懷念,和舞動的身體交織在一起。
2016年9月1日到4日,紀錄劇場《紅》在北京演了4場。關于樣板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文慧想知道很多東西:它的語法、傳習、舞者和觀眾的感受,樣板戲與今天的關系。訪談中,昆明芭蕾舞團的退休演員王慧芬帶著滿足的微笑對文慧說:“謝謝你給予我回憶。”這話她說得鄭重,重復了兩遍。
回憶的復雜在《紅》中顯露無遺。另一位受訪者梁曉燕說:“有一些精神底色你清不了。”樣板戲貫穿“50后”梁曉燕的童年和少年,她說樣板戲如同她身上的血液,不經意參與了對她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塑造。
2013年,在一本國外雜志上,文慧看到《紅色娘子軍》被定義為“當代舞蹈劇場”作品。常識和記憶發生了沖突:在舞蹈界,人們一般認為當代舞是融匯古典芭蕾、現代舞、民族舞和其他劇場語匯,表現當代題材的舞蹈流派,而《紅色娘子軍》是“小時候看的東西”。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誕生于1964年,那年文慧4歲。1972年,云南省歌舞團演出芭蕾舞劇《白毛女》。只有一張票,母女倆都想看,媽媽對文慧說:如果人家不要票也給小孩看,你就跟我一起進去;如果不行,我去看,給你一毛錢買糖。文慧沒有去買糖,她一直在劇場門口轉悠,直到散場。
1974年,文慧考進云南藝術學校舞蹈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