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攤販、小作坊、小餐飲的生死大考 “三小”立法,大限將至
“‘三小’屬于高風險領域。不能為了照顧弱勢群體,就忽略食品安全?!?/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李蕊 萬曉華
廣東佛山,李興記燒臘的燒鵝剛出爐。因為“三小”整治的要求,只有拿到檢驗員注明生產信息和檢測結果的二維碼“出生證”后,燒鵝才能銷售。
“不能因為街頭攤販有礙觀瞻,就一刀切地加以取締。”
“‘三小’屬于高風險領域。不能為了照顧弱勢群體,就忽略食品安全。”
干凈敞亮的生產間中,油亮誘人、香味四溢的燒鵝剛出爐,李興記燒臘的師傅便將這批燒鵝送到西樵食品集中加工中心的檢驗室里。當檢驗員拿出一沓注明生產信息和檢測結果的二維碼“出生證”后,這批燒鵝才能真正進入市場銷售。
2016年9月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顏江瑛等邀請南方周末、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前往廣東考察地方食品藥品的監管工作。
“希望地方能將‘四有兩責’落實到位,即基層監管有責、有崗、有人、有手段,日常監管、監督抽驗責任到位,把好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關。”顏江瑛說。
小作坊是考察團看到的第一站。“他們以前都是菜市場里的小作坊,很不規范,被我們追著查的。”佛山市食藥監局的檢查員們曾經最頭疼的就是無處不在的燒臘鋪。
“無燒臘不成席”——燒鵝等燒臘食品等是廣東民眾喜愛的傳統食品,但其加工小作坊廣泛分散于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人口聚集地,普遍存在“散、亂、小、差”等問題。2009年,廣東省登記在冊的食品加工單位有17000個左右,但規模以上的只有10%,絕大部分屬于小作坊、小企業。無證照的更是遍布省內,特別是在監管較弱的農村和偏遠地區。
小攤販、小作坊、小餐飲——中國“三小”呈現多、小、散、低等顯著特點。資料顯示,國家質檢總局曾經對全國小作坊作過一個初步統計,有四十余萬戶。大多數小作坊都是10人以下,小攤販和小餐飲絕大多數都是“夫妻店”,人數較少。這些“三小”食品生產經營者,分散在農村街巷、城鄉接合部和城市街區。
不僅如此,“三小”產業基礎薄弱,經營環境較差,設施設備簡陋,生產工藝落后,管理體系不健全,從業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很多不具備基本的食品安全操作技能,不了解相應的法律知識,不熟悉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承擔的義務,這給食品安全帶來較大的風險和隱患。
作為一個美食大國,中國的小攤小販存在已久,一些地方最出名的吃食都隱匿在小巷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